历史上,洛阳有不少与数字相关的典故,如三代之居、三国归晋、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陆入洛,三张减价”、金谷二十四友等。
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古人所说的三代、三川、三河等,究竟指代什么?我们这就来看一看。
三河之地说“河南”
今天,人们说到最早的“中国”,通常会想起洛阳。
《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州。相传他又铸九鼎,作为至高无上的王权象征。西周初年,成王即位,定鼎洛邑,就将周都定在了天下之中的洛阳。1963年,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在陕西宝鸡出土,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即指此事,这也是迄今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其实,不仅最早的“中国”在洛阳,最初的“河南”也在洛阳。
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古代的河指黄河,三河之地在黄河中下游的拐弯处。其中,河东在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即晋南地区,也称河东郡;河内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即豫北地区,也称河内郡;河南即黄河以南的洛阳一带,也称河南郡。
河南郡的设立,是在西汉高帝(也称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其前身为秦时的三川郡。《汉书》中对此有明确记载:“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
三川郡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流而得名,其郡治在洛阳。秦亡之后,项羽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开始分封十八路诸侯。当初众人起义抗秦,共遵楚怀王为天下盟主,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最先攻入关中灭秦,应被封为关中王,项羽却将其封为汉王,让各诸侯前往各自封地,同时佯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又暗中令人将其杀死。
项羽不守盟约,引起许多诸侯不满。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东出,欲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来到洛阳时,河南王申阳望风归降。刘邦改其地为河南郡,与河东郡、河内郡并称三河。
洛阳是周朝故都,也是河南郡的治所。刘邦在这里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听从新城三老董公的劝说,为义帝熊心举哀发丧,并以此为由头出兵讨伐项羽,从而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杨孚居处称“河南”
在古代,三老是掌管教化的乡官,通常由年高有德者担任。
《资治通鉴》中记载,公元前205年,刘邦从平阴津南渡黄河,来到洛阳新城。新城三老董公拦住他说:“常言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如今项羽无道,杀死义帝,已是天下之贼。汉王宜率三军为义帝服丧,从而昭告诸侯,讨伐项羽,这样天下归心,必能成功。”
于是,刘邦在洛阳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并派使者告诉各路诸侯:“我将发关中之兵,收三河之士,与各位一起讨伐逆贼项羽!”随后,经过数年的楚汉争霸,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史记》中记载,当时“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前期定都洛阳,三个月后西都关中。东汉仍以洛阳为都,并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此后历代多有沿用。古人常以河南指代洛阳,如东汉人杨孚曾在洛阳为官,他的家乡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市海珠区)就被称为“河南”。
杨孚字孝元,在汉章帝时担任议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在洛阳为官时著有《异物志》一书,详细介绍了岭南的物产、风俗等,如称甘蔗“围数寸,长丈余……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史学家认为,《异物志》是南海郡人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晚年时,杨孚返回家乡,并从洛阳带回几株松柏植于宅前。一年冬天,岭南极为罕见地下起了雪,杨孚宅前的松柏上“飞雪盈树”。人们认为是杨孚的品行感动了上天,从此尊称他为南雪先生。因为这些松柏的故乡在洛阳,当地人也称杨孚的居处为“河南”,直到今天。
唐代废郡置州,将河南郡改为洛州。开元初年,唐玄宗又改洛州为河南府。唐人杜佑在《通典》中称,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
洛阳方志《河南志》
自唐以后,宋元明清时期皆以洛阳为中心设河南府,只是所辖范围不一。如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河南府,“……前朝曰河南府,领州一、县十三,今因之。府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西京河南府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宋敏求在唐人韦述《两京新记》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部体例完备、史料翔实的方志著作——《河南志》。《河南志》的内容上起周代、下迄唐宋,记述了历代的洛阳城阙、古迹、人物等,其中对隋唐洛阳城的记述尤为详细。司马光曾评价说,这部方志堪称一部博物志。
宋敏求字次道,是北宋名臣,生于公元1019年,与司马光同龄。他的父亲宋绶曾出知河南府,他在宋仁宗时也当过西京通判,因此对洛阳的情况非常熟悉。
不过,公元1079年,61岁的宋敏求去世时,他的心血之作《河南志》尚未刻印。数年后,他的儿子宋庆曾找到西京留守文彦博,说:“我的父亲曾在洛阳任职,对这里的事情记述详尽,可惜很难为世人所知。盼望您能帮忙将此书刻印,使其广为流传,这样不仅能使外地人了解洛阳,也能使后人感受今日洛都之盛。”
文彦博爽快地答应下来,准备尽快刻印《河南志》,并让同在洛阳的司马光为其作序。司马光在序言中写下了这段往事,并称自己是宋敏求的好友,于情于理都不能推辞。
在文彦博和司马光的帮助下,这部《河南志》得以顺利刊行,并对此后的方志编撰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河南志》已经散佚,学者徐松又将其重新辑录,后称《元河南志》。
可以看出,《河南志》中的“河南”是指洛阳。那么,今天作为河南省的“河南”始于何时?应该是在明代。
元代时,朝廷推行行省制度,设有河南江北行省,这是河南第一次以“省”的形式出现。明代正式设立了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俗称为“省”,河南省版图的雏形也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