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伊河流域的涂山国。西晋末年,涂钦带领涂氏家族,从洛阳南渡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为客家涂氏之祖。客家涂氏的总堂号,是涂山堂。今天,我们讲一讲客家涂氏和涂氏族源的故事。

  
  涂姓始祖涂山朴
  
  涂姓的始祖是涂山朴,他是鲧的挚友,是大禹的岳父。
  
  《连山易》云:“鲧封于崇。”《国语》等文献称其为“崇伯鲧”。嵩山古称崇山,这是以九皋山为主峰的山系,跨嵩县、伊川、汝阳、登封等多地。清朝俞樾《俞楼杂纂》谓崇国在“河南嵩县”。近人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也说:“崇在秦、晋之间,即今河南嵩县以西之地,崇以筑有高城著称。”
  
  当尧成为酋邦联盟王国首领时,发生了洪涝灾害,鲧受命领导治水工作,失败被杀。鲧虽死而洪水不息,但舜杀鲧树立了权威。帝尧去世,舜嗣位,四岳举荐禹继续进行治水的工作。《史记·夏本纪》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夏本纪》记述大禹的自述道:“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集解》引孔安国曰:“涂山,国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涂山氏之女,名为涂山女娇。大禹在新婚第四天就告别妻子女娇,奔赴治理洪水的前线。
  
  女娇的父亲涂山朴,是涂山国的首领,他参与了鲧领导的治水工作,也是大禹治水的坚定支持者。
  
  涂山在何处呢?《左传·昭公四年》云:“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杜预注“三涂”云:“在河南陆浑县南。”陆浑县在今嵩县、伊川、宜阳东部一带。涂山,即三涂山,是九皋山的主峰。
  
  据《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在大禹离去之后,涂山氏“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阳(南),女乃作歌曰‘侯人兮猗!’”据说,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情诗。新婚十个月后,女娇在涂山生下启。禹后来在涂山大会诸侯,万国来朝,夏王朝开国,一统山河。
  
  在夏王朝时期,涂山国一直是夏王朝的重要诸侯国,涂山也是夏王朝祭天的神山。涂山国随着夏王朝的灭亡而灭亡,其子孙以涂为姓,以“涂山堂”为总堂号。
  
  涂氏家族的南迁
  
  涂氏的南迁始祖是涂钦,他出生于洛阳一个门阀士族家庭。这个门阀士族,从东汉明帝时期开始形成。
  
  涂祐,在东汉明帝时期为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县令。涂祐生二子,长子曰涂禅、次曰涂恽。涂禅,是东汉灵帝时的谏议大夫。涂恽是著名经学家,东汉灵帝时授中宪大夫,封郡公。
  
  涂恽之子涂蒙正,东汉献帝时任荆州别驾,后归附曹魏。涂蒙正之子涂朝玉,先任济南府尹,后入朝为官,投靠司马懿集团。
  
  涂钦是涂朝玉之子,曹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出生在都城洛阳。涂钦少年、青年时代在洛阳太学读书,师从洛阳太学的博士(教师)乐详。汉魏之洛阳太学,遗址现位于洛龙区佃庄镇太学村附近。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建立。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西晋灭掉吴国,涂钦被任命为洛阳太学博士。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此后进入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司马炎侄子司马睿,袭封琅邪王,涂钦进入琅邪王幕府。匈奴汉国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西晋遂于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改元建武,建立东晋王朝。
  
  涂钦是东晋开国的三大功臣之一。大兴元年十一月,皇帝敕谕:“总督兵马上将军都元帅涂钦,鼎定豫章,中兴南土,拜爵新吴侯。”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涂钦在豫章新吴侯府去世,享年91岁。
  
  涂钦家族是东晋、南朝的名门望族,从涂钦起,历代人才辈出,备享盛誉。涂钦之子涂宠,为东晋丹阳太守。涂宠之子涂成,为东晋员外郎。涂成克承先志,绰有祖风,大光门第,重修族谱,由宰相王导作序。涂成之子涂璩,为东晋末年山阳县令。涂成之子涂仁,南朝宋为奉新主簿。涂仁之子涂隆,生三子涂富甲、涂后甲、涂邱甲,皆为南朝高官,子孙迁居江南各省。因此,涂钦被认为是为东南八省(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的涂氏始祖。
  
  涂氏之河洛遗迹
  
  涂氏,发源于河洛地区,因此,在河洛地区与涂氏有关的文物遗迹众多。
  
  伊川鸣皋镇中溪村,传为仪狄酿酒处。《世本》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仪狄是一个女人。《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里的帝女,是涂山女娇和大禹的女儿。今鸣皋镇中溪村有酒神庙,其中一个殿是仪狄殿。
  
  涂氏与孟津区有历史渊源。清嘉庆时《孟津县志》云:“夏为孟涂氏之国。”河南大学教授陈昌远在《涂山考》一文中说:“涂山有二,皆在河南西部。南涂山在嵩县,称三涂山。涂山氏是与夏部族最早结盟的部族,该部族有三支,即孟涂、仲涂、季涂,古文献所谓三涂者也。禹娶孟涂氏之女为妻,故夏王朝建立后,另封孟涂氏于华胥故都宜苏山,故宜苏山又名涂山,即北涂山也。”
  
  宜苏山北部黄河上有渡口,由于在孟涂氏之都的北部,从此称孟津。《尚书·禹贡》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这是古文献首见“孟津”之名。
  
  启母阙,又名开母阙,位于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为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启母阙北有一开裂巨石,为启母石。清代马骕《绎史》卷十二引《随巢子》说:“禹娶涂山女,治鸿水,通轘辕关,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因为启母石神话的流传,汉代在石旁建起了启母庙。
  
  这段故事,在洛阳民间广泛流传。轘辕山,在洛阳偃师区南部。山上有轘辕关,传说为大禹所凿。传说大禹在轘辕山治洪水时,对其妻涂山氏说:“你若给我送饭,听到鼓声再来。”大禹来到轘辕山,变作一头大黑熊,奋力向巨石崖猛推过去,巨石崖崩塌,有几块石头恰恰击中了大鼓。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只见一头大黑熊正在拼命清理大石块,并不见丈夫的身影。涂山氏顿时明白了,自己的丈夫原来是一头黑熊,她羞惭万分,扔下饭菜转身就走。扔饭菜的响声惊动了大禹,他知道自己变成熊的模样吓走了妻子,急忙把身子一晃,还原成人形,追赶过去。此时的涂山氏已是即将分娩之身,又受此惊吓,当她跑到万岁峰下时,被石头绊倒,自己也渐渐化作一块巨石。大禹追到石旁不见了自己妻子,就对巨石喊:“还我孩子!”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巨石的北边破裂,跳出一个男孩来,这就是禹的孩子启。

点赞(897)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