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如何安度晚年,很多老年人更多关注物质条件的丰富,却容易忽视自身心理层面的需求。临床中发现,孤独感、负性情绪积压等心理困境,正成为影响当下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幸福的晚年生活,更需要重视心理“享老”。

更为隐蔽复杂
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心理治疗师吕晴朗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老年期并非简单的“衰老”过程,而是生理、认知、人际关系三大维度同时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这些变化共同交织,催生了老年人的心理挑战。
从生理层面看,衰老带来的是全身系统功能的衰退,让老年人不得不直面“健康焦虑”。认知层面的变化则更为具体,听觉、视觉、嗅觉等感知能力会随着衰老出现显著退行性改变。社会与人际关系层面的变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冲击往往更为强烈,退休带来的“断崖式丧失”、帮子女带娃脱离社交圈等,都加重着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老年人的负性情绪一旦被激发,恢复所需的时间远长于年轻人。若这些消极体验长期持续,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焦虑状态、抑郁障碍等情绪情感问题。”吕晴朗表示。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守字向记者表示,老年期抑郁表现更为隐蔽,更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比如总怀疑自己生病;不少老年人还存在“耻感”,不愿意向他人甚至子女、亲友坦露自己消极的一面,刻意表现出开心快乐的样子,这使得老年期抑郁更难被及时发现和干预。
心理“享老”
决定幸福感上限
“物质条件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并非完全成正比。”吕晴朗表示,临床中他们见过不少“家境优渥却活得痛苦”的老年人:无需为生计发愁,却受失眠、情绪低落、焦虑困扰,与家人关系紧张甚至冲突不断。“这背后是人格结构、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她强调,幸福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到了老年才需要培养,它需要长期练习,甚至从年轻时就该为老年期的心理健康做准备。这种“提前准备”的理念,与心理学界的“毕生发展观”不谋而合。“毕生发展观”认为,老年期仍有发展潜力。比如老年人的“流体智力”(如快速反应、逻辑推理能力)可能下降,但“晶体智力”(如经验、智慧)会保持甚至提升。若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心理韧性,还能延缓衰弱,通过调整目标维持心理平衡,从“追求成就”转向“享受生活”。
多途径助力
老人过个美好晚年
老年人如何做到心理“享老”?两位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打破认知误区。有些老年人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满,却认为“年纪大了,改不了了”,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无论多大年龄,都有改变的空间。人际关系问题并非是无解的,可以尝试主动沟通,或寻求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记录情绪日记。可用文字梳理每日的重要事件、想法、情绪及行为反应,觉察自身情绪与行为的关联,找到调整方向。若自我调整效果有限,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改善沟通模式,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有事做是关键。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年人,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专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退休教师可以参与社区的公益课堂,有手工特长的老人可以教邻里做手工艺品,哪怕是帮邻居照看孩子、在小区里整理花坛,都是在创造价值,能让人感受到“我还有用”,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
警惕娱乐陷阱。要警惕“快餐式娱乐”。现在很多老人沉迷短剧、短视频,看似热闹,实则是“被动接收”,看完之后更空虚。更推荐老年人培养读书、养花、旅游等“沉浸式爱好”,这些爱好能带来心灵的沉淀,让人在专注中获得平静。
倾听父母想法。从家庭层面看,“倾听”比“给予”更重要。子女要多花时间与父母沟通,不用聊复杂的话题,哪怕是说说家常、问问他们的想法,都是一种情感滋养。尤其要关注“候鸟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变化,可以帮父母在新城市多认识朋友,教他们用社交软件和老家的亲友联系,让他们更有归属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