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大陆,东起黄河流域,西至地中海沿岸,既是交流东西方物资的商贸之路,也是融汇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路。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又以隋唐大运河联通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从洛阳到罗马,道阻且长,先民们走过了多少路才抵达远方?从秦汉到隋唐,丝路时断时续,中国人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续写辉煌?时逢丝绸之路申遗成功10周年,我们来理一理,说一说。
  
  2009年,中意两国联袂举办“秦汉——罗马文明展”,东西方国宝集体亮相。展览仅在北京、洛阳、罗马、米兰4个城市举行,洛阳博物馆是其中一站。
  
  洛阳在丝绸之路的东头,罗马在丝绸之路的西头,在人类文明史上,这两座城市双峰并立,交相辉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十几年后,罗马在意大利半岛建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称霸地中海,而大汉帝国正在地球的东方叱咤风云……
  
  东西方彼此探索,双向奔赴,跨越千山万水,蹚过时间长河,走出了一条浪漫神奇的丝路。而故事,早在丝路诞生之前已经开始。
  
  周穆王西巡会“女神”
  
  三千多年前,周穆王从洛阳出发开始西巡时,并没有人告诉他,他走的这条路,后世或将成为丝绸之路。
  
  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任君主,相传他活了105岁,长寿秘诀大概是热爱旅行,想去哪儿去哪儿。
  
  《左传》《列子》等记载,周穆王对国事不大上心,经常“肆意远游”“周行天下”。他到过最远的地方是西域的昆仑山。
  
  传说,周穆王曾与西王母在昆仑山上的瑶池相会。《史记》有云:“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晋代学者郭璞不信鬼神,他认为西王母不是神话里的女神,而是西方某国的国君。
  
  西晋时期,盗墓者盗挖汲郡(今河南新乡境内)古墓,挖出一批战国竹简,人们将据其编修的史书称作《竹书纪年》或《汲冢纪年》《汲冢书》。其中的《穆天子传》记载,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率队西巡,“自宗周瀍水以西”抵达“昆仑之丘”,手执白圭玄璧会见西王母,送上丝绢当见面礼。西王母很高兴,特许周穆王在自己的领地狩猎。
  
  瀍水就是洛阳瀍河。此“宗周”有“瀍水”,显然指洛阳。
  
  周公营建洛邑,一为王城,一为成周城。据记载可知,周穆王西巡的起点及返程终点都是洛阳,其路线大致是由洛阳入山西,出雁门关到内蒙古草原,沿河西走廊入新疆,西越葱岭,到达中亚,再折返洛阳。
  
  这条线路与后世陆上丝绸之路的部分路段重合。也就是说,周穆王行至西域,用丝帛交换狩猎权,开了丝路贸易的先河。
  
  “赛里斯”丝绸畅销罗马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9世纪首度提出的。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瓷器、茶叶传入西方之前,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紧俏货物就是丝绸。
  
  狭义的丝绸之路,指汉唐时期丝绸等物资西运的陆上通道,以洛阳或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抵达地中海沿岸;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年代上溯先秦下至元明。
  
  人类生存的根基是利用资源,而获取资源的文明手段是商业交换。丝路缘起正是因物资交流需要。
  
  虽然有人认为,周穆王西巡未出今甘肃、新疆一带,但先秦时期,中原和西域已有贸易往来是不争的事实。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早在商周时期,各地商人便纷纷来洛做买卖。
  
  “商祖”白圭就是东周洛阳人。他靠贩卖丝帛、谷物、漆器等货物迅速致富。洛阳是秦汉时期中原最大的丝绸集散地,背靠洛阳贩卖丝织品,条件“得天独厚”。
  
  传说,新安县青要山乃黄帝密都,黄帝的妻子嫘祖曾在山间的嫘祖洞居住,首创养蚕造丝之法。
  
  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诗经》,提到卫国(今河南境内)男人借着换丝的机会谈恋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佐证了当时中原丝织业的兴盛。
  
  先秦时期的古希腊文献把中国称作“Seres”,音译“赛里斯”,原意为“丝之国”,可见中国的丝织品当时就已传到了欧洲。只是这种交流起初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规模不大,路线也不稳定。
  
  古罗马学者白里内在《博物志》中提到,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在西方人眼里,“由地球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赛里斯人举止温厚,然少与人接触。贸易皆待他人之来,而绝不求售也”。
  
  白里内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人似乎不太跟外国人接触,从不主动求售。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罗马使者多次来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丝绸之路不是一夕贯通的。商人本性逐利,为攫取最大利益,有些国家故意拦截商道,阻碍东西方商贸。
  
  《后汉书》记载,汉魏时期的中国人把罗马帝国称作“大秦”。大秦国王很想遣使与中国洽谈通商,但倒卖中国丝绸的安息国人为了垄断利润,阻碍大秦和中国直接通商,“故遮阂不得自达”。
  
  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匈奴人也是西域商道上的拦路虎,经常劫掠商客,侵扰中原。
  
  当自由贸易行不通的时候,政治和军事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大汉帝国一手抓军事,一手抓外交,一面派大将率军讨伐匈奴,一面派遣大使出使西域,洽谈合作。
  
  西汉的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凿空”中原到中亚的商道,连接了东西方贸易的最后一环;东汉的班超从洛阳出使西域,打通了隔绝多年的东西方商道,亚欧大陆之间从此有了稳定的、规模化的贸易往来。
  
  至此,丝绸之路正式形成。
  
  公元97年,班超的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经安息、条支直达地中海(一说波斯湾),“临西海以望大秦”。安息国从中阻挠,夸大航海困难,甘英无奈返回。
  
  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远达地中海。自此,华夏威名远播,“于是远国蒙奇(又译马其顿)、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
  
  蒙奇、兜勒皆乃罗马帝国辖地。《后汉书》《晋书》等记载,两汉魏晋时期,罗马帝国曾五次遣使来华,四次到的都是当时的京城洛阳。
  
  公元100年,罗马使者来洛,汉和帝“赐其王金印紫绶”。
  
  公元166年,罗马安敦尼王遣使来洛,“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罗马使者第三次来华正值三国鼎立,他们去江南见了东吴君主孙权。
  
  西晋太康年间,罗马使者最后两次来洛。此后,罗马帝国动荡分裂,中国也进入了南北大分裂时期,古籍中再不见罗马遣使来华的记载。而丝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点赞(137)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