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已经正式在我市开幕。青少年、学生、社会人士分组竞赛,各显身手。青少年竞技组比赛是我省历届省运会赛事项目设置最多的一届,有射击、散打、跆拳道、五人制足球、霹雳舞、羽毛球等24个大项。

  



  中国是足球、围棋等文体运动的故乡,许多体育项目起源甚早,且有不少发源于河洛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典故颇多。今起略说一二,请您见识一下“古人的速度与激情”。
  
  喜报!在第十四届省运会青少年竞技组打前站的洛阳健儿,截至8月12日获19枚金牌,蝉联省运会射击金牌榜第一。
  
  这不稀奇,洛阳人玩射击那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东周时期,王城洛阳的名流聚会便常常搞射箭比赛,贵族子弟若不会射箭是很丢脸的。
  
  女皇武则天创立武举制选拔武将,只要箭射得好,就可以来神都洛阳参赛,争夺武状元,光耀门楣,扭转人生。
  
  京都洛阳举办“射箭锦标赛”
  
  射箭,堪称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我国远古神话中的英雄后羿就是射箭高手,天上十个毒日头,他一口气射下来九个。
  
  弓箭的发明,让古人可以远距离猎取野兽、打击敌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资源、保障安全,故而古人很重视射箭。
  
  夏商周时期,已有教授射箭的专职机构——序。
  
  周代,射箭乃“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一,是士大夫阶层的必修课,东周王城洛阳的贵族子弟都要学射箭。
  
  “春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树叶。后世以“百步穿杨”形容神箭手、神枪手,毫不夸张。
  
  曾到洛阳访问求学的孔子就是一名射箭爱好者。他“入周问礼”时,估计跟洛阳名士探讨过射礼。
  
  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奠定了礼乐文明的根基。对东周时期的洛阳人来说,射箭不仅是一门技能,也是一种礼仪文化。古人“射以观德”,君子通过射箭“内志正,外体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当时,贵族宴请宾客的礼节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以增进感情、活跃气氛。成年男子倘若不会射箭,就跟现代年轻人不会上网一样,是很丢脸的。
  
  战国时期盛行射箭。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技术引入中原,射箭运动进入高潮。有志男儿苦练射技,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汉代,射箭运动有了新发展,光是《汉书》里就有数十篇记载射箭方法的“论文”。
  
  北魏时期,京都洛阳举行了一场射箭比赛——这或许是中国体育史上最早的体育锦标赛。
  
  据《北史》记载,赛场设在洛阳皇家园林华林园,裁判乃北魏孝武帝元修。皇帝命人将一个能装两升酒的银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十几名弓箭手瞄准它射,谁能射中,谁就能把银酒杯抱回家。
  
  幸运儿王顺射中了银酒杯,赢得大奖,兴奋得跟中了彩票一样:能装两升酒的银酒杯,还是皇帝赐的!
  
  射箭高手遍河洛
  
  隋唐时期,射箭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
  
  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设立武举制,制定了9项选拔武将的标准,其中5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筒射。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箭射得好,都可以来洛阳搏一把,参加“武状元争霸赛”。
  
  这个诱惑太大了,民间射箭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那时,北方流行“射柳”:把柳树枝插在地上当靶子,参赛者骑马飞驰,瞄射靶心,以射断柳枝且能接住箭头者为胜——箭都射出了,还能骑马把它截住,那是怎样的风驰电掣?也不知古人是如何完成如此不可思议的动作的。
  
  史载,每逢射柳比赛,击鼓声声,欢呼阵阵,场面紧张激烈。由于看热闹的人太多,赛事组织者难免有些担心:箭不长眼,万一参赛者一箭射出,没把树枝射断,却把对面看热闹的人给射中了,那可咋整?
  
  唐宋至明清时期,射箭逐渐从军事训练项目演变为纯粹的竞技游戏。民间的射箭爱好者与日俱增,弓箭社等运动社团不可胜数,社员数以万计。
  
  河洛地区到处都是射箭高手,射击比赛五花八门:射鸟、射兔、射香火、射葫芦飞鸟,大家凭实力说话。
  
  射香火,是射击点燃的香火。按古籍《清稗类钞》所述,“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天黑了,在空中悬一根点燃的香,比赛射香头。
  
  射葫芦飞鸟,是把鸟雀放在葫芦里,谁能射碎葫芦让鸟雀飞出谁胜。这个听起来更难:力道小了,葫芦射不碎;力道大了,鸟也被射死了。
  
  你说说,蕴藏着这种基因、传承着这种血脉的洛阳健儿,得个奖牌还不是易如反掌?

点赞(796)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