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关系很好的人一同遭了难,大伙儿会说这俩人是“难兄难弟”,略带点儿同情的意味。过去,这词可不这么用。

  



  古籍《世说新语》里有个典故,说是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颍川郡(今河南境内)有个名叫陈寔(音同时)的名士,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声望很高。因其曾任太丘(河南地名)长,后世称其为“陈太丘”。
  
  老陈儿子多,老大和老四最出色。老大叫陈纪,字元方,曾在东汉京城洛阳当官;老四叫陈谌,字季方,也曾在朝为官。陈家家风清正,兄弟俩深得老陈言传身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出色,品德优良,凡事身体力行,从不摆官架子。
  
  父子三人出行,老大在前头拉车,老四挑着行囊随后,老爷子抱着孙子坐在车上。众人见这几位官老爷轻车简行,连个仆役都没有,敬佩不已,尊称他们是“三君”,还把他们出行的场景绘成了“真人东行”画像,广为传颂。
  
  小孩儿幼稚、爱攀比,喜欢吹嘘自己的父母,陈家的子孙也难免俗。某日,元方的儿子和季方的儿子比着夸耀亲爹,比着比着就急了,这个说我爹最棒,那个说我爹最能,吵得脸红脖子粗也争不出胜负。于是,两个小朋友结伴跑到爷爷跟前,要求老爷子评个高低。
  
  陈太丘呵呵一笑,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你爹和他爹实力相当,难分上下。
  
  这可不是和稀泥,非要一碗水端平,陈家满门才俊,在老陈眼里,两个儿子都优秀,确实分不出高低。
  
  成语“难兄难弟”就是从“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精炼而来的,原意是形容兄弟二人各有所长,难分伯仲。后来,它的词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被引申为处于同样困境的人或曾共患难的人。
  
  曾令人艳羡的“难兄难弟”,如今成了惹人同情的“难兄难弟”,找谁说理去?

点赞(796)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