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洛阳周公庙博物馆的定鼎堂,一组大型彩绘壁画颇为引人注目。这里浓墨重彩地绘制了周公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等生平功绩,画面构思精巧,人物栩栩如生。

  



  “这些故事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其中,周公东征被写进《诗经》,至今仍被传诵。”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周公文化研究学者张灵威介绍,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一次极为重要的战争和重要历史事件,东征平乱的胜利不仅捍卫了新生的西周政权,还为周王朝疆域的扩大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题材广泛,其中就有不少有关周公东征平乱的故事。
  
  张灵威说,《诗经·国风·豳(bīn)风》向来被认为是与周公有关之诗。“豳”为古地名,《豳风》共7首。其中,与周公东征有关的诗有《鸱鸮(chī xiāo)》《东山》《破斧》,三首诗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周公东征的故事。
  
  《鸱鸮》运用“比”这一表现手法,以“鸱鸮”比喻管、蔡等为乱者,以小鸟比喻成王,以风雨飘摇中翘翘之巢室比喻周王室。汉代的《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周公救乱”之作,实际上是借“鸱鸮”之口表达了对管、蔡、武庚、东方夷族等为乱者的斥责,并诉说艰难守卫周王室的苦心。这种寓言化的表现方式给这首诗增添了艺术魅力与哲理光彩,充分体现了《诗经》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叙述了一名参战士兵东征平乱胜利后、归家前的复杂内心感受。“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诗的首句点明了周公东征这一历史背景,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人身临其境。《东山》的主人公是一名亲身参与周公东征的普通士兵,战争的正义性与凯旋的战果并未给他带来胜利的欢悦,更说明了在战争中没有彻底胜利的一方,也表现了创作者对“和”文化的追求。
  
  《破斧》是歌颂周公东征的诗歌,这首诗也从兵器残败的角度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全诗三章,结构简单,每章仅换用了三个字,反复咏唱,韵律感十足。这首诗通过“恶四国”与“美周公”这一鲜明对比,表达了将士们东征胜利归来的喜悦和对周公功绩的赞颂。
  
  我们常用“常棣之花”比喻兄弟,实际上,这一说法出自《诗经》中的《小雅·常棣》。这也是一首与周公东征有关的诗。这首诗描绘了宴饮时兄弟齐乐、妻子好合的和谐画面,告诫人们“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和睦是家庭幸福、家族和谐的基础,劝诫之意十分明显。这首诗既表达了创作者对兄弟之情的赞颂,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缘为基础的传统人伦观念。
  
  “文以载道,歌以咏言,诗以言志。”张灵威认为,传承数千年的《诗经》所表现出的对战争的反思,对正义、和平的呼唤,与如今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点赞(584)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