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认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2、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体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3、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重点,难点: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3、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2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教案: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又卷土重来。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在各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从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外国资本在华急剧扩张。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美国资本占据着支配地位,把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推向了绝境。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因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权的力量,依靠帝国主义,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正因为如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发展缓慢。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下次课预习要点:1、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认识它的意义以及局限性。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掌握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讲授4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独秀:《敬告青年》
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义的思想。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当时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第一,新文化运动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运动局限在少数人范围内。
第三,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
李大钊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的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三种人组成的: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年8月前后,陈独秀在上海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
2、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大预演,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统一战线出现了剧烈的分化。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同时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错误思想的指导。
教训: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二是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权。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下次课预习要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明确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政权作坚决的斗争。
2、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3、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3、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讲授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3、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4、毛泽东:《论新阶段》
教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它的“统一”是表面的和不稳定的,其内部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政权作坚决的斗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大批共产党员被捕、被杀。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为了复兴中国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事实说明: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毛泽东集中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2、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等指挥红军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前四次“围剿”。同时,在各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随着前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发展农村生产,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农村革命根据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其中最严重的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长征的胜利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1935年12月毛泽东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些理论工作,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下次课预习要点: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2、了解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历史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1、对国民党政府抗日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的评价。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讲授4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泽东:《论持久战》
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教案: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就是华北事变。从此,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事端,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此即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
由于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在日本的加紧诱降下,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二、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李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同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发动福建事变,打出了反蒋抗日的旗号。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四、全民族抗战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日益下降,同时制造了多次的反共“磨擦”事件,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深刻指出: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加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1亿人口。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抗大”、“鲁艺”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英国、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下次课预习要点: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