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数据泛灵论与生物人工智能
报告时间:3月31日 19:00(星期一)
报告人:乔安娜·瑞林思嘉
报告地点:均斋报告厅(红三楼阁楼)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伦敦国王学院教授乔安娜·瑞林思嘉(Joanna Zylinska),乔安娜·瑞林思嘉(Joanna Zylinska)是一位艺术家、作家、策展人,也是伦敦国王学院媒体哲学与数字实践批判学教授。她还是国王学院与蛇形画廊合作成立的创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员。Zylinska著有多部著作,包括《人工智能艺术:机器视野与扭曲梦想》(2020)和《非人类摄影》(2017)。她倡导“激进开放获取”,是开放人文出版社“媒体、艺术、写作、当下”系列丛书的主编。她的艺术实践涉及对不同类型的图像媒体进行实验。2013年,她担任墨西哥城举办的拉丁美洲最大的新媒体艺术节Transitio_MX05 “Biomediations” 的艺术总监。目前,她的研究兴趣是作为人类和机器智能之间界限的感知与认知,同时试图推动“人工智能之后的艺术”的研究。她的最新著作《感知机器:我们的摄影未来介于眼睛和人工智能之间》于2023年11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报告内容简介:在过去几年,Refik Anadol、Anna Ridler和Mat Collishaw等艺术家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以像素运动的形式呈现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吸引着艺术画廊、主题公园和其他公共和商业空间的参观者。观众通常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身体来回应屏幕上呈现的类似花朵、植物和珊瑚的蓬勃流动。有时,这些作品被批评家斥为无意识的视觉诱惑,只是具有麻醉作用的屏幕保护程序,但它们呈现的数字化体验却要求人们超越审美欣赏。本讲座将提出,这些创作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数据泛灵论”,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旨在引导生命的生物机器。电影不仅能够捕捉运动,还能触动我们,亨利·柏格森、让·爱浦斯坦和吉尔·德勒兹等思想家最早把电影视为“有灵”,当电影已成为越来越私密和叙事性活动时,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增强生命力的媒介的角色,已转移到生成人工智能(genAI)上?通过分析“花-像素-矢量”,讲座将追溯二十世纪初自然主义电影与genAI生物机器在表现自然(及其丰富的变化)方面的历史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