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兼上观新闻主编王多、《文汇报》社理论部主任杨逸淇主持主题报告和主题发言。《江淮论坛》主编沈跃春主持自由发言、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作点评并作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建新作总结发言。
接续传承创新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再出发”做出积极贡献
梅兵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向前推进。回顾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状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推向新的胜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当前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经验”为主题举办学术研讨会,是华东师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别“献礼”。
“学校自建校之初就设有政治教育专修科,比较短的时间里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由学校首任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周抗同志亲自担任教研室主任。”梅兵回顾了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拥有的悠久学脉、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她表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赓续学脉传统,以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别是在学术研究、理论传播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研究阐释好百年大党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再出发”做出积极的理论贡献。
树立大历史观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回溯建党百年征程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进表示,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风云激荡的当下,要更加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交锋、交流、交融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逻辑性的学理形态,更表现为实践性的应用形态。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金龙从阅读史的崭新角度,深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并努力根据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组织全党有组织地学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内在逻辑。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内涵、关键所在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丁俊萍认为,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在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得以确立和成功实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经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学东进的全球化进程当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命题和政治文化命题。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梁严冰聚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发表作了分享,梁严冰认为,这样的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实践的基础。
坚持与时俱进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次飞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处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第二次飞跃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理论创新的挑战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我们要做到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原理在新的时代、在中国的实践中需要新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特别注重理论创新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史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能够坚持理论创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非常重要和鲜明的特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谢迪斌从分析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入手,揭示了党特别重视对实践的科学总结,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全党好的学风,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共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远新对延安时期一批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章忠民在发言中深入阐释了“让马克思说中国话”的意蕴和历史进程。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符合中国的党情、国情、社情、民情,解决好中国的实际问题。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以马化中”,即以马克思主义化解中国的难题,另一方面是“以中化马”,即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要用中国方案解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并回答世界之问,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定语境。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历程”的视角切入,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分为译介话语、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改革话语的建构四个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在主持第一阶段研讨时表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搬运工”,不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搬运到中国来,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做到始终坚持将其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丰富研究视角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体系创新发展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还围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角、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芳认为,在学习党史时,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各种领导力,还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湘波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思想的中国化,也是制度的中国化。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一玲认为,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我们党明确了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就是建设美好生活,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深化对社会主义语境下对发展命题的探索,同时是深化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文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学术研究视角探讨中国化路径,学术研究应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能在中国的运用,还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学术成果的借鉴和交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由此,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亚玲表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俄为师”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一个必然的选择,1919年3月通过的俄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俄国共产党的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讨论纂写党纲的重要的参考。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一些国家纷纷成立了共产党,当时中国的进步期刊也是广泛的翻译国外的共产党宣言和纲领,这些共产党的成立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些借鉴的经验。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优势和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特色,通过组织召开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推出建党百年系列丛书、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等学校期刊上刊发建党百年专题理论文章、筹建党的建设研究院等一系列举措,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