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门,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隋称建国门,唐称定鼎门。大业初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成为第一个通过此门的中国古代帝王。到南宋时,沿用超过5个世纪的定鼎门逐渐废弃。又近9个世纪之后,定鼎门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登上定鼎门,遥望应天门,眼前宽阔、笔直的天街,就是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将目光收回,看天街东侧,南临定鼎门的就是明教坊,大唐开元名相宋璟的私宅曾在这里。《太平御览》里说“璟造宅,悉东西相对,不为斜曲,以避恶名”,用一个词说就是“守正”,宋璟为官亦如此。
多亏诤臣敢言,庆幸明皇肯听
宋璟在唐为官,历经五朝,他的第一个伯乐是武则天,最后一个伯乐是唐玄宗。17岁进士及第,70岁归洛养老,为官数十年,他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从受到武则天倚重开始,宋璟就是知名的“反对派”:武则天后期,他反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乱政;唐中宗时,他反对武三思乱政;唐睿宗时,他反对太平公主干政,为此背锅被贬,但他宁折不弯。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天,唐玄宗准备去东都洛阳,他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并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杨思勖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太监领兵出征第一人,一生征战沙场,无一败绩,派他迎接宋璟,可见皇帝有多重视。此前,宋璟任广州都督,教当地百姓烧瓦盖房以取代竹子茅草屋,改造店肆,避免火患,收效不错,深受百姓爱戴。这么好的臣子,得叫回来干大事,于是皇帝把他从广州调回来,委以重任。宋璟日夜兼程赴京,途中一句话也不跟杨思勖说,气氛颇为尴尬。杨思勖回京就打报告,唐玄宗非但没生气,反而越发敬重宋璟:嗯,还是朕有眼光,选的人果真不错!
后来,宋璟成了宰相。《资治通鉴》里说,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他就像初唐名相魏徵一样,敢于犯颜直谏,玄宗对他十分敬畏,纵使他说的不合己意,玄宗也往往曲意听从。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玄宗又一次东巡,宋璟再次留守京师。出发前,玄宗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朕的股肱耳目,朕将巡洛阳,咱们要分别一段日子,你有啥忠告?”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将这些话“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多好,一个敢说,一个肯听!
上管国丈修坟,下管皇子起名
宋璟敢说,玄宗肯听的事儿,《旧唐书》里写了不少。比如,皇帝想给最宠的娃取个佳名,宋璟却说不可行。
玄宗妃子多,孩子更多,现代人为一个孩子起名字都得翻半月词典,要给几十个孩子起名字,那得多难?宋璟有文化,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十月,玄宗命宋璟给诸皇子起名字,给诸公主起邑号,还特别交代,要有一个“佳名”、一个“美邑号”,让人一听就觉得与众不同,不用说,他想将其赐给最宠爱的娃。
起名字好办,往名字里夹带私心,宋璟不干。皇上私下里偏心哪个孩子、哪个妃子,别人管不着,但天地之间有不变的典章,公平原则不可违。宋璟搬出《诗经·国风》给玄宗上课,说你作为君主,要“七子均养”,即有一颗公正的心,对臣民一视同仁。名字、邑号我各起了三十多个,混到一起献上,以彰明陛下对诸子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美德。得,这“高帽子”一戴,玄宗只得称善。
给孩子起名儿,宋大人不让触碰原则,给老丈人修坟,他也不让坏规矩。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玄宗的老丈人王仁皎去世,得修坟。王仁皎与玄宗可是一对患难翁婿。玄宗还是王子时,被软禁在宫中十多年,王仁皎在此期间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这对少年夫妻从阶下囚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王仁皎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仗着这份“资历”,王皇后的哥哥提出,将父亲的坟墓封土高度由规定的一丈九尺升级为五丈一尺,这参考的是玄宗外祖父的先例。
宋璟说这不行,玄宗说那好吧。可第二天,玄宗变卦了。宋大人又开始上课,正反面举例,掰扯大道理,说你重情义我能理解,但制度不能因人情而摇动,不然以后谁还遵守制度?如果你实在抹不开面子,不得不照顾皇后的情分,那就按规矩改为“三丈已(以)上,四丈已下”吧。
宋大人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玄宗听得心服口服,不禁感激宋大人“再三坚执,成朕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