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名汉服美女在洛邑古城叉腿坐着吃东西的短视频走红,网友纷纷点赞,夸其豪爽、随性。
  
  时移世易,这种坐姿要是搁在古代,很可能会挑起事端,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中国人重礼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言一行皆有礼仪规范。古代连坐姿都有一套严苛的标准。屁股着地,叉开双腿坐,形如簸箕,古称“箕(音同机)踞”。在公共场合这么坐着,非但失礼,而且有羞辱、挑衅他人之嫌。
  
  今人眼里的正常坐姿,古人为何那么抵触?这跟古代的衣裳有关。

  



  上衣下裳,不穿裤子
  
  洛阳是东周王城、东汉京城。根据古籍记载以及洛阳一带的出土文物实证,汉代以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裤、裤子的。早期的汉族人穿衣大都是“上衣下裳(音同常)”,腰间裹一件围裙似的“裳”遮掩下体,男女老少都光着屁股穿裙子。
  
  秋冬季节天气冷,有钱人通常内穿长袍,外罩衣裳,腿上再套一条御寒的绔。
  
  绔亦作“袴”,形似开裆裤,只有两条裤腿,上端相连,用带子系在腰间当内衣,裤裆不缝,露着屁股。
  
  穷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能有条旧袍子遮羞蔽体就不错了,一般不穿绔。
  
  富家子弟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不但穿绔,还要穿纨(高档白丝绸)做的绔,成语“纨绔子弟”便由此而来。
  
  面料再华贵的绔也是开裆裤,动作稍大就有走光的风险。
  
  为了维护体面和尊严,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规范礼仪,其中就包括下坐礼仪。
  
  在家箕踞,差点离婚
  
  中国早期的家具比较低矮。秦汉时期,洛阳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因为那时没有内裤可穿,倘若叉着腿坐,下体便有可能暴露。若被坐在对面的人看见了,那场面得多尴尬?
  
  这就难怪古人反感箕踞了。《礼记》特意强调“坐毋箕”,千万不能叉着双腿,坐得像个簸箕似的,那样极其不雅,极为失礼。
  
  正确的坐姿是跪坐:双腿并拢,臀部落于脚后跟处。这样能用衣裳遮住下体,有效防走光。
  
  跪坐虽然端庄,跪久了却很累,所以很多人私下里不太注重形象,只想坐得舒坦一点。孟子的老婆独自在家时就好叉着腿坐,这一幕恰被孟子看到,引发了一场婚姻危机。
  
  《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某日回家,见他媳妇儿箕踞在席上,气不打一处来,就跟他老妈说,“妇无礼,请去之”,这女人粗鲁失礼,他要休妻。
  
  孟母觉得孟子小题大做,把儿子骂了一通:跪坐久了谁也受不了,独自在家时坐得舒坦些,有啥好大惊小怪的?你不打招呼就进屋,是你失礼在先,咋能怪你媳妇儿呢?
  
  幸亏孟母思想开明,不然,这就是不雅坐姿引发的一场离婚悲剧了。
  
  穿上裤子,不怕走光
  
  开裆裤是何时变成有裆裤的呢?
  
  《汉书》里有个近乎荒诞的故事:汉代权臣霍光的女儿当上了皇后,为了让皇帝专宠皇后,霍光让御医提醒皇帝节制房事,让宫里的女人都穿上了“穷绔”。
  
  穷绔就是早期的有裆裤:布料“穷”尽腿部,裆部用细带系紧,“不得交通”。后来,古人改进穷绔,做出了更为合身的合裆裤——“裈(音同昆)”,但穿衣习惯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演变,直到宋元时期,仍有人好穿开裆裤。
  
  相传,汉灵帝荒淫无度,让宫女们都穿开裆裤,方便他随时临幸,沦为洛城笑谈。其实,东汉并未普及合裆裤,当时的洛阳人几乎都穿开裆裤。
  
  这从汉代人对不雅坐姿的厌恶就能看出来。
  
  《史记》记载,汉代有个名叫郭解的大佬,家住洛阳城附近的轵县(今济源)。人们对他很是敬畏,“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个人不服,“独箕踞视之”,见了郭解非但不让道,反而叉腿坐着,瞪眼挑衅。郭解派门客打听此人底细。门客是个急性子,没说两句就撸起袖子干架,要杀那人,还好被郭解拦住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底层,举止粗蛮。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刘邦领着一帮兄弟打江山,四处招贤纳士,有个叫郦食其的人前来应聘。
  
  面试差点儿谈崩。郦食其一进屋,就见刘邦叉着双腿,吊儿郎当地箕踞在榻上。
  
  郦食其作了一个揖,不但没有跪拜,还批评刘邦:“您要是想灭掉暴秦,就不该如此傲慢无礼,踞坐着见长者!”刘邦意识到自己失礼了,也意识到郦食其不一般,赶忙起身整理好衣裳,请郦食其上坐。
  
  箕坐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也跟衣着方式的变化有关。
  
  北魏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魏晋往后,裤子逐渐普及,桌凳逐渐流行,古人再不怕坐下来会走光啦,跪坐渐渐改为盘坐、箕坐。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服饰文明的进步促进了观念的改变。

点赞(903)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