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花间令》中,潘樾的历史原型就是潘岳。潘岳生于公元247年,祖籍荥阳郡中牟,表字安仁,小字檀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惯称潘岳为潘安,杜甫就有诗云:“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至今人们说一个男子长得好,最高评价仍是“貌若潘安”,而“檀郎”也成为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潘安不仅长得帅,还极有才,其用情专一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又帅又有才
《晋书·潘岳传》中说“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电视剧完美复刻历史场景,潘帅哥若多跑几趟,就能开水果店了。
西施绝美,遂有东施效颦,潘岳至美,也有男子“效颦”,还不止一个。据《世说新语》记载,大才子左思学潘岳出门游逛,结果“群妪齐共乱唾之”,水果没吃着,还把衣服弄脏了。《语林》中则说“博学有文章”的张载“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扔瓦石啊,想想都疼。长得帅的“掷果盈车”,长得丑的“投石满载”,西晋还真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潘岳并非徒有一副好皮囊,他才貌双全,幼年就“以才颖见称”,聪明而富于辩才,文才清艳,被同乡称为“奇童”。在西晋文坛上,潘岳与陆机齐名,“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无人能及。
古时才子多求功名。潘岳弱冠入仕,少年得志,入仕不久就以一篇《藉田赋》称颂晋武帝躬耕之事,马屁拍得“声震朝野”。在那个时代,“才名冠世”非好事,潘岳因此“为众所疾”,遭百官排斥,足足被压制了十年。
公元278年,32岁的潘岳当个小官,常在官署值夜班,郁郁不得志,在《秋兴赋》中写自己头发已经斑白。随后,他出任河阳令。电视剧中围观百姓都惊讶“潘大人竟然染了白发”,剧情设计为因“杨采薇”新婚惨死,潘樾伤心过度,一夜白头,历史上二人当时应是夫妻恩爱,没有这回事。
专一且深情
杨采薇的历史原型是杨容姬,西晋名儒杨肇之女,比潘岳小两岁。电视剧中说二人自幼定亲倒是真的,根据潘岳的《怀旧赋》可知二人在潘岳12岁时定亲。潘岳对杨容姬一往情深,用情专一,二人婚后共同生活了20多年。公元298年,50岁的杨容姬离开人世,潘岳悲痛欲绝,写下《悼亡诗三首》,第一首尤为有名。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音同招)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音同六)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音同沉)忧日盈积……”翰林鸟是林中双飞鸟,比目鱼是水中成对鱼。《尔雅》曰:“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部仅一侧有眼睛,须同另一侧有眼睛的比目鱼两两相并才能游行。朝夕之间,双飞鸟只剩一只,比目鱼半路分离,一年过去了,诗人依旧孤独难眠,忧愁日日盈积心头……
潘岳这个“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晋书》评价他“善为哀诔之文”;唐代诗人李商隐也说:“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写得好自是因为有才华,但说到根本还是用情至深。潘岳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妻子写悼亡诗的男人,从他以后,“悼亡诗”便成了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潘杨之好”也成了千古佳话。
“河阳一县花”
在《花间令》中,杨采薇指着禾阳山间一片桃林对潘樾说,一个月后漫山遍野都会开满粉色的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剧中禾阳即西晋河阳县,今孟津区河阳办事处一带即当年河阳县衙所在地,也就是潘岳工作的地方。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绩”,令河阳全县百姓种桃树,每到春天满县桃花盛开,人称“河阳一县花”,《花间令》的剧名也应由此而来。
民间还流传着潘岳“浇花息讼”的故事。说是如果百姓因小矛盾来告状,潘岳不忙着审理,而让他们先劳动:一起用一个尖底水桶挑水浇花,让原本有矛盾的双方不得不相互配合,在合作中和解。如此浪漫的调解方法,也就“栽花潘令”想得出了吧。
可惜,如此帅气、有才、深情之人,生不逢时,身不由己。公元300年,潘岳在八王之乱中受到牵连,被灭三族。在刑场上,先到的石崇见潘岳也来了,问他:“安仁,卿亦复尔邪!”他说:“可谓白首同所归。”想当初,二人同列“金谷二十四友”,一起在金谷园里饮宴作诗,潘岳曾作《金谷诗》称:“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真是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