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唐迪,畅快淋漓;观百戏,目不暇接。春节期间,隋唐洛阳城天街片区明教坊一带热闹非凡,大家都奔着“天街奇幻夜·神都洛阳年”新春盛会而来!如果真有穿越之术,崔融出家门就能过来凑热闹。1300多年前,这位初唐大才子就住在附近的明教坊内。
“文章四友”,他排第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喜欢背古诗的朋友,应该熟悉李白的这首《关山月》。
咱称之为古诗,其实它属于近体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不同于格律自由、长短不限的古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有一批初唐诗人为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其中就有“文章四友”。
《新唐书》中称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这排第一的是崔融,他在西北从军时写过几首边塞诗,其中有一首《关山月》:“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照(一作度)关山,苍茫非一状。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是不是觉得跟李白的《关山月》有点儿像?嘿,咱别整反了,崔融去世时,李白还是个娃娃呢。李白写出这几句神来之笔,很可能受到了崔融的启发。
只可惜崔融忙于给武则天打工,殚精竭虑,才华都用在了工作上,恐怕也因此耽误了文学创作。《旧唐书》中说他“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需大手笔,多出其手。
陪太子读书,为太子写公文
崔融出身清河崔氏,24岁通过制举走上仕途,时在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
制举也叫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特殊人才,像“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一听就知道啥岗位缺人。许多名臣文士如张九龄、颜真卿、白居易等,都是制举出身。崔融中的是“辞殚文律科”,即靠优异的语文成绩特招入仕。
若仅如此,也不好叫他大才子了,史书中说他“应八科举擢第”,接连拿了八个学位,这考试能力真叫人羡慕!
有学者考证,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崔融升任东宫左春坊宫门丞,陪太子读书,为太子写公文。这时的太子是李贤,就是后来被追谥章怀太子的那个。两年后,李贤被废为平民,东宫旧人,或杀或贬,多亏崔融有才,加上宰相薛元超举荐,崔融成为太子李显的侍读,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
又过了一年多,李贤被流放巴州,临行时正值寒冬,太子李显见李贤一行衣衫单薄,处境凄凉,上书请求帝后提升一下对他们的待遇,由崔融写了《代皇太子请给庶人衣服表》。崔融执笔时,怕是内心凄凉。
给女皇当“秘书”,最终“绝笔而死”
圣历年间,武则天巡幸嵩山,看了崔融之前写的《启母庙碑》,“深加叹美”,待封禅完毕,她就给崔融安排新工作,“授著作佐郎,迁右史,进凤阁舍人”。崔融便成了武则天的“秘书”,拟诏令,编诗集,修国史,遇到看不惯的也上谏,能者多劳。
然而,这么个大才子,却被武则天的宠臣玩于股掌之上,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崔融惹恼了张昌宗,被贬为婺州(金华)长史。很快,张昌宗气消了,又把他调回来上班。这可把崔融吓着了,不得了啊,面首惹不起!因此,后来张易之兄弟招集文学之士,崔融跟李峤、苏味道等“俱以文才降节事之”,留下了抹不掉的人生污点。
《资治通鉴》中说,久视元年六月,武三思上奏说张昌宗是周灵王太子晋转世,武则天就让张昌宗穿上羽毛做的衣服,吹笙,在内宫庭院乘坐木鹤。一众文人作诗奉承。《旧唐书》里说崔融为其绝唱,称“昔遇浮邱伯,今同丁令威。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唐诗纪事》等古籍对此稍加发挥,说后来崔融与宰相苏味道互相讥嘲,崔融说:“某诗所以不及相公,无‘银花合’也。”因苏味道有诗云“火树银花合”。苏味道说:“子诗虽无‘银花合’,还有‘金铜丁’。”呵呵!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张易之、张昌宗被拖到天津桥南枭首示众。崔融受牵连,又被贬官。还好唐中宗惜人才,念旧情,不久将他“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可惜的是,第二年,54岁的崔融在写《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时“绝笔而死”,时人说他“思苦神竭”,超强大脑也禁不起过劳。
崔融谥号文。谥号文的才子可不多,唐朝近300年,不过权德舆、韩愈、令狐楚、白居易等几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