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洛阳男子一般穿布鞋,由自家女人亲手制成。做鞋的第一步是抿“袼褙”,用三五层旧布,附黄麻纸张粘合而成,晒成“袼褙”。这是鞋的基础,一定要粘数层,再用棉线绳或细麻绳纳成鞋底。如今的电视剧中,还有妇女做军鞋的镜头,一手持鞋底,一手飞针走线,这个动作就是“纳鞋底”。




    鞋底纳好后,接着是“上鞋脸”,鞋脸分圆口、方口、松紧口,连同鞋帮,一同缝制在鞋底上,制作方法上又有明上、暗上鞋帮之分。农村成年男性,单鞋为黑色圆口,是暗上鞋帮,俗称“地包天”;把鞋帮中间并为一条缝鼻者为“一道眉”,并为二条缝鼻者为“两道眉”,尤其是棉鞋,多称“二道脸”,这种棉鞋底子厚、帮子硬、头较圆,很有分量,非常结实,俗称“踢死牛”鞋,男子穿上这种鞋,干活、走路都很受用。
    妇女的鞋底分千层底、半高跟和内高跟。农村妇女一般趁农闲时节,就将一年内全家的鞋底子集中纳好,放在箱子内,待到用时拿出来上鞋脸,这样就提高了效率。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妇女不用再纳鞋底了,都买鞋穿。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