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蛋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不是脸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一
  
  正月初二,是媳妇儿们最高兴的一天。按照洛阳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们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洛阳人管这叫“归宁”。
  
  民间有种说法,认为大年初一回娘家不吉利,会让娘家变穷,因此,成了人家媳妇儿的女人们,必须得在婆家过大年初一,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归宁。窃以为这种说法纯属扯淡,其缘起估计还是和“男尊女卑”四个字有关。既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切便得以夫家为重,自然要守着丈夫及其家人过年,以保证夫家的年是团圆的。
  
  天下小儿女,谁都想陪着自己的父母过个团圆年。这种规矩对于女人们来说,真有些不公平。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大年初一,婆家忙着敬神、待客,正缺人手,媳妇儿们如果这个时候撂下挑子回娘家,未免有些说不过去,婆婆肯定得憋一肚子气。
  
  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就先把鱼吃了,隔一天再炖熊掌吧。为表对父母的歉意,更为了表孝心,大年初二回娘家,一定要备上一份厚礼。有首歌形容小媳妇儿回娘家,穿着新衣裳,涂着红胭脂,“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这情景,跟洛阳闺女归宁有那么几分相似,不过还差那么一点儿。在咱洛阳,归宁时若是只拎一只鸡和一只鸭,哪怕你背上的胖娃娃再喜欢人,也还是要被旁人笑话的——这礼也太轻了!啧啧,这闺女不中,跟她爹娘不亲!
  
  那么,咋样才算亲哩?起码得备上四样礼:一块礼肉,一般是五花肉,分量要足,至少得割上10市斤,上不封顶,越多越好;一瓶好酒,最好是陈年佳酿;一包糖果,一盒点心,都得挑爹娘喜欢吃的。
  
  当然,这四样礼品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碰上爹娘喜好特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某某金”,那便得适当变通一下,换个花样。但是,不管送什么礼,皆以四种为宜,名曰“四色礼”。
  
  “四色礼”备得体面,媳妇儿欢喜,女婿脸上也有光。两口子(若有儿女,那就是三口子、四口子……)起个大早,容光焕发地来到娘家门口,唤上一声“爸”,喊上一声“妈”,娘家爸妈准慌不迭地应声来迎。一边迎,一边喜滋滋地把“四色礼”接到手里。丈母娘会嗔怪地瞪女婿一眼,说:来就来呗,买真多东西弄啥!这时候,女婿往往会紧张地看自己媳妇儿一眼,媳妇儿便赶紧为夫君解围,甜甜地说上一句:不算多,不算多,孝敬您二老再多也不算多!
  
  于是大家并肩进门。姊妹兄弟、兄嫂姑表相见言欢,互赠红包贺年。自然,这红包不会直接递给大人,而是先递到小辈们手里,再由大人以代为保管的名义没收充公。所以说,串亲戚这几天,财神跟孩子们格外亲。那些尚未成年、不会赚钱的小子、丫头们,随便到七大姑八大姨家晃上一圈,都能收获一大堆压岁钱。
  
  拜过年了,闺女和娘会跑到厨房里,一边张罗晌午饭,一边说私房话。女婿则和老丈人坐到一起,抽抽烟、下下棋,谈一些男人们之间的话题。
  
  到了晌午,大家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叙叙旧,闺女就可以回婆家了。临走之前,闺女会背着女婿,偷偷地塞给爹娘一个红包,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爹娘舍不得闺女,一直把闺女一家送出老远,直到看不清他们的背影了,才会抹把眼泪回家。到了家,把闺女带来的饼干、糖果分送给邻居们一些,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闺女多孝顺,过年送来这么多好东西!
  
  新婚夫妇去娘家串亲戚,有些特别。这特别,专对女婿来说。洛阳女婿头年随媳妇儿归宁,无不紧张万分,因为这一天,媳妇儿的娘家人——无论长幼,都可以逗他,都可以耍他,而且无论大伙怎样逗他,怎样耍他,他都得扮出一副笑脸,不许生气。
  
  这种风俗,本是为了增加过年的热闹气氛,细想想却有些“恐怖”。倘若哪个人心血来潮,玩儿得过了火,女婿可就得倒霉了。与洛阳邻近的巩义市曾经发生过一幕惨剧:娘家人把新女婿绑到村外的树林里逗乐,之后回家打牌。到了后半晌,才想起来去给女婿松绑。谁料到树林里一看,女婿被野狼掏空了肚子,早已呜呼哀哉了。
  
  这就叫乐极生悲。所以说,凡事都得有个度,就算是开玩笑,也得把握分寸,千万不可过火。
  
  二
  
  大年初三、大年初四、大年初五,依然是串亲戚的好时机。这里说的亲戚,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也可以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只要是自己心里惦记的人,都可以去串门、拜年。
  
  可以是礼节性的拜访。到谈得着的朋友、同事家里,拱手一揖,送上薄礼。关系好的,坐下来喝壶茶,吃顿饭;关系一般的,寒暄两句,拍拍屁股走人。
  
  可以是感谢性的拜访。过去的这一年,得了谁家的帮助,欠了谁家的情,就借着拜年之机,买些礼物送过去,聊表谢意。
  
  当然,更可以是简单的“空手道”式的拜访。像那些左邻右舍的街坊们,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打招呼的,到了这时候,便要互相串个门,彼此抱拳相贺,来上一句“恭喜发财”或是“一顺百顺”。
  
  总之,无不是要趁着过年串亲戚,联络一下感情,好让对方知道:平时不来看你,不跟你联系,不是我把你忘了,而是我太忙,忙着工作,忙着种地,忙着打工,忙着养孩子……请多多体谅。
  
  也有人怕麻烦,不愿意因循守旧,不愿意到处串亲戚。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串亲戚拜年,你还可以选择贺卡拜年、电话拜年或是电子邮件拜年,少跑许多腿儿,少费许多时间,照样能达到拜年的目的。
  
  串亲戚的闲暇,那些没结婚的大姑娘、小伙子们,会到街头站一站,眉目传情,互送“秋天的菠菜”,顺便展示自己的新衣裳。有那毛躁小子,见哪个闺女长得好看,就点起两个大红炮,扔到姑娘的脚边,好叫那脆生生的炮声,引起意中人的注意。是以,过年这些天,一街两行,鞭炮不断,串亲戚的人走得急,走得小心,生怕鞭炮炸到自己的新衣裳。
  
  需要注意的是,拜年也是有禁忌的。洛阳民俗里有这么一个规矩:若是家中年内有新丧,初一到初五,这一家人便不能外出串亲戚。不然,会把晦气带到被拜访的人家里,人家要生气。
  
  那么,这些人啥时候可以串亲戚呢?难道得坐在家里干等,直等到第二年?不用,过了破五就行。
  
  三
  
  破五,就是正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端出一盆脏水泼掉,寓意把一年的晦气都泼掉,名曰“泼污”,后来可能被念转了音,成了“破五”。
  
  洛阳人过破五很热闹,一要“送穷”,二要放炮。
  
  这“穷”,指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穷鬼是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言“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恭恭敬敬,送而走之。文人斯文,即便是对鬼,也讲究一个礼貌周到。老百姓可没那么客气,什么恭敬不恭敬,先用扫帚扫,再用鞭炮炸,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务必把“穷”赶尽杀绝!
  
  “送穷”送到哪里去?送到门外去,送到路口去。
  
  程序是这样的。头一天黄昏,也就是初四傍晚,把家里彻彻底底地打扫一番。记住!一定得从门外向门内扫,这叫财不外流,为的是把所有的财气都聚到自己家里。
  
  别小看这次扫除的工作量。由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洛阳不兴搞家庭卫生(特别是大年初一,一扫帚也不能动,动了就将好运气扫掉了),因此,这次大扫除,必定聚起许多垃圾。
  
  管你垃圾再多,此时也不能倒。得把它们装在垃圾桶里,放在门后,先攒上一夜。
  
  到了破五这天黎明,掌柜的起床放上一挂鞭炮——与扫地相反,鞭炮要从屋里往屋外放,边放边往大门外走,为的是将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自己家远远的。然后,由家中最有力气的人,拎起初四晚上收拾的垃圾,送到家门外的大路口倒掉。这路口离家越远越好,好叫“穷”识不得路,再不能返回家中作乱。
  
  倒垃圾的时候,不能哑巴,口中得有念白:“穷,穷,送你走,我把你送到大路口。”这是比较厚道的一种念白,另有一种念白就不太厚道了:“穷啊穷,你走吧,你去村头富人家。”这是为“穷”指路,希望“穷”到别人家里搭窝。对于这种人,我们不妨狠狠地鄙视一回,咋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
  
  倒掉垃圾,不能拎着空桶回家,得拾几块砖头。这时的砖头不叫砖头,叫元宝,把元宝拎回家,就把财神请回家了。
  
  这一整套程序走完,“穷”也就被送走了。昨日采访市民俗专家董高生先生,他开了句玩笑:“现在城里人‘送穷’,可能得破财了——全社会大搞环保,你把垃圾倒到路口,城管不罚你罚谁?”要我说,“穷”这东西,单靠送是送不走的,只有一家人齐心协力,积极开动自己的头脑,用双手勤劳致富,才能挖断穷根,彻底与“五穷鬼”说拜拜。
  
  “送穷”完毕,早上吃饺子,中午吃面条。
  
  饺子又叫扁食。在外地,破五吃饺子是“捏小人嘴”,以保一年行事顺利,不受坏人陷害;在洛阳,破五吃扁食好像没啥特别的说法,反正是图个喜庆。不过晌午吃面条就有说法了:面条是长寿面,一根一根,像串钱的线绳儿,把它们吃下肚,不但人能长寿,而且这一年都会交好运。
  
  过完破五,“年下”结束,过年的禁忌宣告解除,像什么不杀生、不扫地、不出远门、家有新丧不串亲戚等规矩,此时尽可以当它是空气,自由随性,该干嘛就干嘛去。当然,见人说吉祥话这个规矩还是要守的,不然,别人会拿白眼球回报你:看这人,大过年的,话都不会说!
  
  有的人家亲戚多,初一到初五赶得再紧也串不完,那也不必着急。“有心拜年,寒食(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未迟”,只要你真心实意,啥时候串亲戚都行。不过话得说一句——这时候拜的,不是早年,而是晚年了。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