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百种结春芳,
  
  天与秾华更与香。
  
  每忆月陂堤下路,
  
  便开图画觅姚黄。
  
  ——北宋·蔡襄《梦游洛中十首其七》
  
  这是北宋名臣蔡襄的一首歌咏牡丹的诗。诗人长期在北宋京城开封做官,常到洛阳赏牡丹,洛阳牡丹的美让诗人沉醉迷恋,所以他离京到外地任职后,还对洛阳牡丹念念不忘。“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他还在赏牡丹。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月陂堤,顾名思义是一座形如弯月的堤坝,始建于隋。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建筑师宇文恺主管建设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在涧水入洛河处,由于水势较大,洛水自此弥漫东流。宇文恺筑斜堤使水向东北流,为减轻水力,作堰九折,形成形如偃月的水泊,隋炀帝遂将水泊命名为“月陂”。
  
  所谓作堰九折,即筑造九曲形的挡水堤坝——月陂堤,该堤的位置大致在今西苑桥与牡丹桥之间的洛河南岸。当时,堤上大面积种植牡丹,直到北宋时月陂仍在,且是人们观赏牡丹的好去处。
  
  “名花百种结春芳,天与秾华更与香。”这句是说当年诗人在洛阳观赏牡丹的盛况。明媚的春光里,上百种牡丹灿然开放,天姿国色,艳压群芳。
  


  “每忆月陂堤下路,便开图画觅姚黄。”诗人在梦中忆起徘徊在月陂堤的小径上,面前百余种牡丹盛开,如同展开了一幅图画,自己在百花丛中寻觅着著名的姚黄。当时,洛阳牡丹花以姚黄、魏家花最为著名。姚黄嫁接一枝值五贯,可谓天价。因此洛阳人极为珍视姚黄,称之为“花王之王”。
  
  诗人通过记梦,描绘出一幅梦中春游赏花图,表达了对洛阳牡丹深深的眷恋之情。

点赞(798)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