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家喻户晓,史书中有记载吗?我们前面说过,狄仁杰当过判佐、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还当过各种刺史、侍郎,甚至元帅、宰相,但就是没当过侦探。公元700年深秋的一天,当生命与落叶携手飘向大地时,狄仁杰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转身进了艺术的殿堂,直到1300年后的今天……
形象多元亦人亦神
在狄仁杰逝世不久的唐代,他就已经成了笔记小说等的创作素材,这些作品多以真实事件为故事背景,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夸饰,依托诸多片段化的描写,展示狄仁杰的不同形象。
比如风趣幽默的狄仁杰。在《朝野佥载》中,狄仁杰与同僚卢献互相嘲讽,狄仁杰说:“足下配马乃作驴。”卢献对道:“中劈明公,乃成二犬。”狄仁杰不服:“狄字犬傍火也。”卢献狡黠一笑:“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比如讨好亲戚的狄仁杰。在《松窗杂录》中,宰相狄仁杰趁着休假,到洛阳郊外午桥南别墅看望堂姨母卢氏,问表弟想做什么官,自己愿尽力帮忙。卢氏却不买账:“姨止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狄仁杰大惭而退。
比如无惧鬼神的狄仁杰。《广异记》中,狄仁杰任宁州刺史时,不顾劝阻独自住进凶宅,一连几晚怪诞奇异,他便怒斥鬼魂,并说我不怕你,你别白费心思变化吓人,何不以礼相见?鬼魂这才现了形,自称是某朝官员,葬在堂阶西边树下,尸体被树根穿过,疼痛难忍,想求刺史帮忙,可前几任都被他吓死了。多亏狄仁杰胆大,为其改葬,此处再不闹鬼。《广异记》中还有个蛮神,记得不?因狄仁杰烧了蛮神庙,蛮神心怀怨恨一路尾随,却始终未敢下手报复。这些尚敢露脸,而在《甘泽谣》中,花月妖素娥主动消失,说“今梁公乃时之正人”,见都不敢见。
再往后,狄仁杰越来越神。在五代《玉堂闲话》中,狄仁杰白日上朝,夜游生祠,能未卜先知,庇佑一方百姓。在宋《太平广记》中,雷公被大槐树夹住,众皆观望,只有狄仁杰敢到跟前问话,终将雷公救出。此后凡有吉凶,雷公都提前向狄仁杰报告。
形象渐变神探出现
从唐宋文言笔记小说到明清白话长篇小说,狄仁杰的文学形象及地位不断改变。古典小说中较早涉及狄仁杰的是宋代话本小说《梁公九谏》,多取材于唐代史料,描写狄仁杰九次劝谏武则天的故事。相比唐五代笔记而言,这里的狄仁杰形象反而单一化了。
到了明朝,罗贯中的章回体小说《隋唐两朝志传》首次写到狄仁杰,但只寥寥数笔。后来在清代白话长篇小说《浓情快史》中出现了狄仁杰断案的情节,狄仁杰的神探形象有了雏形。
在清代《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历史演义小说中,狄仁杰不但是忠臣良相,还是坐怀不乱的君子、未卜先知的高人、运筹帷幄的将帅,但仍为配角。直到清末,公案小说《狄公案》出现,狄仁杰终成主角,断案如神。
《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传》,共六卷六十四回,其中前三十回写狄仁杰任昌平县令时平断冤狱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荷兰外交官高罗佩在华工作期间,看罢此书深受震撼,认为书中狄仁杰访案之细、破案之神不亚于福尔摩斯,于是他节选其中三个故事译成英文,便有了《狄公案——狄公破解的三桩谋杀案》。
之后,高罗佩以此为蓝本,虚构创作了英文版《铜钟案》《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漆屏案》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最终形成长篇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使东方神探狄仁杰享誉全球。
形象虚构真假难辨
据说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了最早以狄仁杰为主角的戏剧——杂剧《风雪狄仁杰》,可惜已经散佚。流传下来的有明代金怀玉创作的传奇剧本《狄梁公返周望云忠孝记》,也叫《望云记》,清代裘琏编著的杂剧《集翠裘》。此外,还有评剧经典剧目《马寡妇开店》,讲狄仁杰和马寡妇之间的爱情故事,还被改编成了更接地气的东北二人转,上网一搜就能看。
受众最广的应该是有关狄仁杰的影视作品了,钱雁秋执导的《神探狄仁杰》四部曲颇为知名,梁冠华扮演的狄仁杰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换个人演,观众都觉得太瘦,不够可爱。网友还根据剧情造了一句台词:“元芳,你怎么看?”其实,连李元芳这个人都是虚构的。
比较有名的电影则是徐克导演的系列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由此从侦探走向魔幻、武侠和悬疑交织的神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