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虽然读书半部,但行路万里,智商情商一流。他年幼时曾随父亲自河北迁居洛阳,成年后,辅佐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转战南北,一生从政50余年。“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重要事件,赵普均是主要策划人。赵普治国方略,对宋朝300年的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普的行事风格很独特,却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办公室的屏风后面放有两个黑色大瓮。当有人向他递交陈述行政利害的文书时,他都先收下来,等人走后丢到大瓮里。大瓮装满了,他就让手下把这些文书拿去统统烧掉。他的这种做法,影响了许多人。
  
  曾在洛阳担任主要领导的李沆,在宋真宗时升任宰相。他对待陈述行政利害的文书与赵普持相同观点。他说:“我身为宰相,实在没有对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只是对天下陈述利害的文书一概置之不理,算是对国家的一点补益吧。为什么这样做呢?如今国家的各种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如果轻率地都按照那些文书实行,必定有许多人受到伤害,而那些递交文书的人,往往是自己一念之间的想法,哪里能考虑到百姓长久的利益呢!”
  
  南宋“心学”鼻祖陆九渊曾在朝廷担任文职,针对赵普和李沆的做法,他身为基层官员有何看法呢?他说:“以往朝廷冗员太多、人浮于事,书生与贵族由于不熟悉民情,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轻易向朝廷建议更改制度,一旦实行,虽是一纸命令,但万民遭难。”
  
  春秋时杜挚曾经说过:“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意思是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更法令;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改换工具。赵普的做法,与杜挚何其相似。
  
  不断完善与改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赵普、李沆与陆九渊的观点,虽然都有保守倾向,可难得的是为国家和百姓福祉考虑。从这点上看,慎重治国不为过。

点赞(907)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