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书法。在电脑和手机普及的今天,谁若能铺纸研墨,写出一手好字,会令人刮目相看,而在过去,书法更像一门必修课。

  



  洛阳历代出现过不少书法名家,如东汉的蔡邕、唐代的褚遂良、清代的王铎等。他们留下了不少书法珍品,使后人得以领略这一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楷书之祖”一生富贵
  
  今天,人们最熟悉的书体,莫过于楷书。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因“可作楷模”而得名。它形成于汉隶之后,通常被认为由钟繇(yáo)创立,迄今已有大约1800年历史。
  
  被尊为“楷书之祖”的钟繇,却不仅仅是位书法家。从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他在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可以说,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
  
  成功的人生,总是各有各的精彩。那么,作为政治家的钟繇,人生中经历了哪些“巅峰时刻”呢?
  
  最为人称道的,当是他策动汉献帝逃离长安,东归洛阳。
  
  公元190年,董卓火烧洛阳,胁迫汉献帝迁至长安。董卓死后,其部下继续把持朝政,隔绝了汉献帝与关东诸军的联系。钟繇时任黄门侍郎,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曹操得以派使者上书汉献帝。公元195年,钟繇又出谋划策,使汉献帝成功出逃,东归洛阳,他也因功被封为东武亭侯,身居高位。
  
  钟繇是颍川长社(今许昌长葛)人,生于公元151年。相传幼时,他曾随叔父钟瑜去洛阳,途中遇到有人算命。对方看了看钟繇,说:“这孩子面相富贵,但要当心水淹之灾。”果然没走多远,因过桥时马匹受惊,钟繇落水,差点儿被淹死。钟瑜见算命先生的话如此灵验,便对钟繇多加资助,让他用心读书。
  
  汉献帝东归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钟繇后半生的富贵,便与曹操息息相关。
  
  当时,曹操看中钟繇的军事才能,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去镇守关中。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相持不下,关键时刻,钟繇为曹操送去两千匹战马。曹操感激不尽,在信中称钟繇的功劳堪比萧何。此后,钟繇又降服单于,平定叛乱,为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扫除了许多障碍。
  
  曹丕称帝后,钟繇任太尉,位列三公;魏明帝曹叡在位时,钟繇为太傅,晋爵定陵侯。公元230年,钟繇去世,后配享曹操庭庙,曹叡素服吊唁。
  
  这样顺风顺水的人生,真不枉“富贵”二字。
  
  “胡肥钟瘦”名动天下
  
  富贵功名如过眼云烟,千载之后,能让人们记住的,还是钟繇的书法成就。
  
  钟繇虽是“楷书之祖”,却精通篆、隶、行、草等多种书体。他曾对儿子钟会说,这都是自己多年来勤学苦练的结果。除此之外,他还多方拜师,与其他书法高手切磋。
  
  东汉末年,颍川人刘德升开创了行书,名气很大。他的书法工整优美,洒脱自然,时人都比不上。钟繇便拜刘德升为师学习书法。钟繇还有一个同门师兄弟,名叫胡昭,他们两个人还是同乡。
  
  胡昭字孔明,生于公元161年。与声名显赫的钟繇相比,他更愿意当一名不求闻达的隐士。曹操曾多次征召他入朝,他都婉言谢绝了。后来,他在洛阳南边的陆浑山隐居下来,耕田读书,安贫乐道,成为远近闻名的贤人。
  
  公元218年,陆浑当地发生暴动。无论前来镇压的官兵还是叛乱的人,都相约不得惊扰胡昭。不过,等局势稳定后,胡昭还是将家迁到了宜阳。
  
  曹魏正始年间,许多人向朝廷举荐胡昭,说他行为高洁,是世人学习的榜样,应该得到征召任命。公元250年,任命刚下,胡昭却去世了。
  
  作为同门师兄弟,钟繇和胡昭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称为“钟胡”。他们性格迥异,写的字也各有千秋。西晋书法家卫恒曾评价:“(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换一种说法,就是“钟氏小巧,胡氏豪放”。这两种评价,让人不经意间悟到字如其人的妙处。
  
  除了刘德升,钟繇还潜心研究曹喜、蔡邕等前人的书法。在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关键时期,钟繇顺应潮流,推动了楷书的发展,后世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等,都长期临摹他的书体,是他的忠实“粉丝”。
  
  钟繇将儿子钟会也培养成了书法家,父子俩被人们称为“大小钟”。不过,今人已无法看到钟繇的书法真迹。他的代表作《宣示表》在东晋时为王羲之所获,王羲之借给王修,王修死后将它带进了棺材。好在有王羲之临摹的版本流传了下来,后人可借此想象钟繇书法的风采。
  
  “钟繇盗墓”千古奇冤
  
  钟繇的书法与蔡邕有相似之处。他成名之时,蔡邕早已去世,后人便编了一个“钟繇盗墓”的故事,说他从韦诞的墓中盗得蔡邕的笔法遗书,从此刻苦练习,终成一代大家。
  
  韦诞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精通隶书、草书和楷书,尤其擅长题榜。魏明帝时期,洛阳皇宫中的匾额大多出自他手。不过,在为凌云台题字之后,这位“题榜专业户”洗手不干了。
  
  说起来,这事儿得怪魏明帝曹叡。凌云台刚建好,还没来得及题字,他就让人把匾额钉上去了。怎么补救?干脆把韦诞用笼子吊上去吧。韦诞恐高,却不敢违抗皇命,只得在离地25丈高的地方战战兢兢题了字,下来的时候头发全白了。从此,他定下一条家规,子子孙孙不得再学写大字。题榜这活儿太危险,弄不好要命啊!
  
  韦诞的字写得好,相传是因为他有蔡邕的笔法遗书。一次钟繇看到了,想借回去看或花重金购买,却被韦诞拒绝了。钟繇对此耿耿于怀,等韦诞去世,便雇人盗墓,将陪葬的笔法遗书取出,回去不分昼夜发奋研读,终于学到了蔡邕书法的精髓。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西晋虞喜的《志林》,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过,如果你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根本站不住脚。为啥?韦诞活了75岁,是在公元253年去世的。钟繇比他早去世23年,这墓怎么盗?
  
  关于钟繇与蔡邕的书法渊源,唐代张彦远有一部《法书要录》,其中讲得比较明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yuàn)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看到了吧,是蔡文姬将蔡邕书法传给钟繇的,跟韦诞没什么关系。
  
  钟繇去世后葬在家乡,相传墓中有《笔势论》一书。西晋时其墓被盗,有人得到此书,读后书法大有长进。这事儿是王羲之说的,看上去半真半假,有时又让人不得不信。

点赞(899)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