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有人阳寿虽长,却似流星掠过;有人寿命虽短,更像恒星耀空。
  
  贾谊人生短暂,但青史留名。
  
  2200年前,洛阳城东一处宅子里有位神童呱呱坠地,他就是史上极负盛名的贾谊。贾谊少年老成,精通儒、道、法学。他18岁就被征召入职,成为治所在洛阳的河南郡守吴公所依赖的首席参议,并助其将洛阳的治绩排在全国第一。
  
  汉文帝刘恒似乎发现了人才,破格将吴公提拔到朝廷担任主管司法的廷尉。吴公知恩图报,向刘恒推荐贾谊。21岁的贾谊随之进长安做了博士。
  
  这是贾谊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贾谊开始展露才华,而且出手便是高屋建瓴。他先向刘恒递交了关于历法、制度、人事、文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报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之后又针对时弊、金融制度和历史教训连发三篇重量级长文——《论积贮疏》《谏铸钱疏》《过秦论》。朝野为之震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2000多年前亦是如此。
  
  当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重臣看不惯年轻气盛的贾谊,纷纷向刘恒投诉道:这个毛头小子,有啥学问?竟如此指手画脚,把个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即使刘恒赏识贾谊,并想越级提拔他,可毕竟这些老臣还是天子倚仗的“六马”,离不得的。无奈之下,刘恒将贾谊外派到湖南担任长沙王的太傅。
  
  这是贾谊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贾谊途中驻足湘江。他眼望滔滔江水,遥想百多年前屈原披发自沉的凄凉一幕,似乎看到了水中的屈原便是自己的身影,不觉潸然泪下,随口吟出了传世的《吊屈原赋》。
  
  过了几年,贾谊突然接到刘恒召唤,便动身来到长安。
  
  刘恒有何急事?
  
  原来他并非咨询治国方略,而是迷于神学不能自拔,特邀贾谊询问神仙的来龙去脉。贾谊正襟危坐,从容作答。刘恒探身听得入迷,屁股下的垫子都蹭到后面了。
  
  时至夜半,刘恒回到自己的寝宫。他靠在床头跟爱妃说:好几年没见小贾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日相见,还真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呢!
  
  第二天,刘恒便任命贾谊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刘胜(梁怀王)的太傅。
  
  这是贾谊人生的第三次重大转折。
  
  贾谊身在河南睢阳,却时念国家政局。油灯下,他仍伏案写下被后世誉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治安策》。
  
  自古英才多薄命。梁怀王刘胜来长安探望父亲途中,不慎坠马摔死了。贾谊手抚胸口痛哭,连说是自己失职。仅过一年,贾谊便在自责与抑郁中去世了,时年33岁。
  
  湖南长沙至今尚存“贾谊故居”,毛泽东作为湖南人,曾不止一次去那里凭吊。他还极为罕见地为这位洛阳才子写过两首诗,一咏一叹,甚为动情。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两首诗有三个共同点:“少年倜傥廊庙才”“贾生才调世无伦”,是对贾谊由衷的赞赏;“雄英无计倾圣主”“哭泣情怀吊屈文”是对贾谊深切的同情;“千古同惜长沙傅”“何用哀伤付一生”,是对贾谊无比的惋惜!

点赞(626)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