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洛阳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这里是最早的中国,也是无数古人激扬青春、建功立业的地方。
当古人的青春遇到洛阳,会碰撞出怎样非凡的历史火花?
连日来,俄乌局势牵动人心,不少人对地缘政治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所谓地缘政治,一般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这是近代才提出的概念,但在我国古代,就有人精研此道,如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就堪称地缘政治学的先驱。
据《史记》等记载,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家住古轩里太平庄,即今洛龙区李楼镇太平村一带。他年少时在鬼谷子门下求学,后来回到洛阳,想向周天子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得到重用。
可是,无论在位的周显王还是他身边的大臣,都不信任苏秦。于是,苏秦决定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兼并天下。
春秋末年,三国分晋,战国七雄取代了春秋五霸。后来,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也打破了七雄之间的战略平衡。
苏秦看到了秦国的强盛。他先后十次向秦王上书,分析天下大势,劝其称帝而治。然而,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秦国刚把商鞅处死,他不想再听人游说。苏秦一直等到盘缠都花光了,无奈离开秦国,东归洛阳。
据《战国策》记载,穷困潦倒的苏秦回到家中,受尽冷遇,连父母都不搭理他。不仅如此,有人还嘲笑他,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这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想凭口舌之辩吃饭,哪有那么容易?
年轻的苏秦偏不信邪。他连夜翻检家中藏书,最后找到了姜太公传下来的《阴符》,遂“伏而诵之”。每当读书发困的时候,他就“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以此来使自己保持清醒,这也是成语“悬梁刺股”中“刺股”的由来。
这样过了一年,苏秦就将书中的内容全部揣摩透了。他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决定再次出发,踏上一条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路。
合纵六国的纵横家
战国七雄中,秦在西,齐在东,中间自北向南是燕、赵、魏、韩、楚。苏秦学的是纵横学,这一次,他决定合纵六国,共抗强秦,以维持七雄之间的平衡。
据《韩非子》解释,所谓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苏秦先到燕国,指出燕王战略上的错误,告诉他应该与山水相依的赵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以免被秦国各个击破。
燕王听了,认为苏秦的话很有道理,愿意举国相从。在他的资助下,苏秦又到了赵国,游说赵王。
赵国的实力相对较强。苏秦为赵王详细解释了合纵的规则,称六国合纵之后,无论哪个诸侯国遭到秦国攻击,其他五国都要出兵相助,且有明确分工,如:“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赵王听后,认为苏秦合纵六国,是为了“存天下,安诸侯”,自己愿举国相从。随后,他又给苏秦准备了车辆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等,让苏秦去邀其他诸侯国加盟。
接下来,苏秦到了韩国。他告诉韩王,韩国地势险固,但与秦国接壤,一旦向秦臣服,必然会被要求割让宜阳、成皋等地,因此只有合纵一条路可走,韩王深以为然。
在魏国和齐国,苏秦也没遇到什么阻力,最后,他到了南边的楚国。
楚国地广粮足,有称霸的资本。因此,苏秦告诉楚王,秦国最担心的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二者不能并存,并且,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楚王被打动了。苏秦终于完成了合纵六国的使命,并担任“从约长”。同时,他还身佩六国相印,成了六国的国相。
离开楚国后,苏秦一路北上,要到赵国向赵王复命。经过洛阳时,他的排场犹如王侯,周显王忙派人迎接,家人在他面前也不敢抬头。苏秦十分感慨,拿出黄金千两,分给了亲友及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是名士也是谋圣
苏秦抵达赵国后,赵王大喜过望,封他为武安君。他又将六国的从约书“投于秦”,秦王看了,15年不敢派兵东出函谷关。也就是说,苏秦为六国争取到了15年的和平时间。
当时,苏秦的名望达到了顶点。《战国策》中称,“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苏秦也被称为贤人,时人称“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秦国虽不敢派兵东出函谷关,却一直在努力破坏六国联盟,比如与齐国、魏国联手,一起攻打赵国等。后来,秦国又与燕国联姻。齐国则趁燕国有事,攻占了燕国十座城池……没过几年,六国联盟便名存实亡了。
苏秦不得已,决定前往齐国,为燕国要回十座城池。他对齐王说:“燕国已与秦国联姻,您攻占燕国的城池,不但会惹怒燕王,还会惹怒秦王,这不是为齐国招祸吗?”齐王忙问怎么办,他说:“只要将城池归还燕国,就皆大欢喜了。”
齐王忙将城池归还燕国。然而,燕王听信谗言,对苏秦起了疑心,认为他不够忠信。苏秦说,忠信只为己,进取是为天下人。如果自己不进取,怎么会将老母撇在洛阳家中,而跋涉千里去为燕国要回城池呢?
打消燕王的疑虑后,苏秦又到齐国任客卿,找机会削弱齐国。公元前284年,他在齐国被人刺杀,临死前设下一计,让齐王散布消息说他是燕国的间谍,并将他“车裂于市”。刺客闻讯现身,结果被诛。
苏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后世却对他褒贬不一。不过,正如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所载,苏秦这样的人,“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他是真正的天下名士。
对苏秦的进取精神,曹操十分肯定:“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在苏秦之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诸侯而扬名,并都得到了善终。今李楼镇太平村南有苏秦墓,这里出土有唐代石碑,上书“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为初唐宰相萧瑀所立。
萧瑀出身皇室,地位显赫,是隋炀帝皇后萧氏的亲弟弟,入唐后依然身居高位。据碑文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秋,他“奉旨省亲洛邑古轩里太平庄,拜谒苏秦冢,……勒石以铭谋圣,苏子千载可称也”。
曾经叱咤风云、身系六国兴亡的苏秦,是名士也是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