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年间,隋炀帝在洛阳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开启。武周时期,武则天又设武举,并开创殿试制度。然而,有史记载的武状元远少于文状元,其中数郭子仪名气最大。
向女皇上《九谏书》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边塞诗人李益前往灵武(在今宁夏),成为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僚。在一个深秋或初冬的夜晚,他作了《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在河套地区的黄河北岸,是唐中宗时朔方军大总管张仁愿的杰作。张仁愿一生出将入相,文武兼备,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对他评价很高,称“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宰相文武兼者,当时称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仁愿云”。
欧阳修为何没提郭子仪?因为那时候郭子仪才十多岁,属于他的时代还没到来。
张仁愿是华州下邽(在今渭南)人,本名仁亶(字有二音,一同丹,一同但)。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他为避讳而改名仁愿。
《旧唐书》中记载,张仁愿“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当时武则天还没设武举,张仁愿仍因“文武材干”而被选拔出来,立身朝堂。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登基称帝。有人称女皇是弥勒佛转世,有人建议立武承嗣为太子,都想找张仁愿联名上表,均被他严词拒绝。
武则天对张仁愿十分器重。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还朝后冒领军功,被张仁愿识破。于是,孙承景因欺君之罪被贬,张仁愿则被擢升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这一年,郭子仪刚刚出生。
法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份敦煌文书,题为《幽州都督张仁亶上九谏书》(简称《九谏书》)。张仁愿到幽州后,给女皇上书提了九条建议:一曰谏暴乱,二曰纳直谏,三曰省重刑,四曰用轻典,五曰均赏罚,六曰息人怨,七曰简牧宰,八曰弃贪佞,九曰委贤良。
在《九谏书》中,他称“臣是农人,每自锄耨”,而锄草是为了养苗,就像朝廷诛杀叛逆一样,不能诛连太广,以免“良将忠臣,流煞将尽”。尽管忠言逆耳,武则天还是听进去了。
洛州有“前贾后张”
幽州是北方重镇,时常面对突厥入寇。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六月,武则天答应了突厥默啜可汗的和亲请求,遣侄孙武延秀前往突厥,迎娶默啜之女为妃。结果,默啜以武延秀不是李唐宗室为由将其扣押,又出兵攻陷河北的赵州、定州等地,掠杀了数万百姓。
当年八月,武则天派李多祚等人率大军北上,讨伐突厥,但屡屡失利。突厥引军北还,诸将不敢追击,张仁愿“独率幽州军截击之”。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被流矢射中也不后退,直到突厥军远遁才收兵。武则天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去慰问,并赐药让他疗伤。不久,突厥入寇并州(今太原),张仁愿又出任并州长史,抵御突厥铁骑南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还政李唐。次年十月,唐中宗李显离开东都,前往西京。他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负责处理东都事务。《旧唐书》中记载,当时“都城谷贵,盗窃甚众”,张仁愿使出雷霆手段,将盗贼一一抓获并“杖杀之,积尸府门”,从此“远近震慑,无敢犯者”。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西汉贾谊的后人贾敦赜任洛州刺史。当时豪富之家皆多占良田,贾敦赜收回三千余顷,分给贫民,政绩斐然,以至“百姓共树碑于大市通衢”。两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69岁,葬于北邙山上。《旧唐书》中说,张仁愿在洛阳的政绩与贾敦赜一样,皆为一时之最,因此时人都说:“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京兆三王指西汉时的王尊、王章和王骏。《汉书》中记载,他们和京兆赵广汉、张敞“皆有能名”,故当时京师人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张之辅是张仁愿的独子,其墓志后来在龙门西山出土,为李邕撰文,徐峤之书。墓志中记载,开元十九年(公元731)正月,张之辅卒于“河南择善里之私第”,享年51岁。择善里在洛水南岸,这也应是张仁愿在洛阳的居处。
受降三城留青史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突厥从河套地区南渡黄河,打败了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张仁愿临危受命,代替沙吒忠义前去御敌。
等张仁愿抵达前线,突厥军已开始撤退,他命部下在后面跟踪,“趁夜大破之”。不久,突厥默啜因内讧而挥师西进,黄河北岸的漠南之地后防空虚。张仁愿立即向唐中宗上书,想趁机夺取漠南之地,在黄河北岸筑三座受降城,首尾相应,断绝突厥的南寇之路。
唐中宗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反对,他说:“两汉以来,朔方军和突厥都是以黄河为界。如果在突厥境内筑城,迟早会落入敌手,只是劳民伤财罢了。”不过,最后张仁愿还是取得了唐中宗的支持。
黄河北岸有一座拂云祠(在今内蒙古包头西),突厥每次出兵南下,都要先在这里誓师、祈福。《新唐书》中记载,张仁愿“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建起了相距各四百余里的受降三城。同时他还向北拓地三百里,在“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朝廷因此“减镇兵数万”,每年可节省上亿军费。
受降三城建在敌境,张仁愿却不设保护城门的壅门,也没建防御栅栏。有人问他何故,他说:“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敌军攻来,自当并力出战,怎能再生退守之心?”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他回朝拜相,封韩国公。常元楷继任朔方军总管,还是筑了壅门,时人“重仁愿而轻元楷”。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张仁愿因年老致仕,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去世。世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如唐中宗赞他“器宇端雅,风神秀杰”,宰相苏颋赞他“有将相之才”,宋人陈元靓也称他“耽耽将军,唐之虎臣,筑垒受降,全境庇人”。
在《九谏书》中,张仁愿称自己早年种田为生。从种田为生到出将入相,他走出了一条令人赞叹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