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魔鬼,穿衣见个性。一个时代流行什么样的服装,跟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气质有关。

  



  到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怀古访幽,若是身着汉服,褒衣博带,更有入画之感。
  
  魏晋时期,洛城先锋——“竹林七贤”衣着潇洒,放荡不羁,掀起了一波宽袍大袖的时尚潮流。那时你要是穿着紧身衣裳逛街,没准会被嘲笑为土老帽儿。
  
  曲裾深衣,深藏不露
  
  中国乃礼仪之邦。衣冠礼乐有秩序,穿戴服饰有等级,不可乱了规矩。
  
  两三千年前,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一种名为“深衣”的汉服逐渐流行。据《礼记》等古籍记载,深衣又称袍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深藏不露。
  
  这种款式的汉服比较正式,穿上后显得人雍容典雅,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传承千年,影响深远。
  
  东汉时期,京城洛阳流行穿一种续衽绕襟、宽袖紧身的深衣——曲裾。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裤子,男男女女都穿“开裆裤”——绔(类似没有裤裆的加长版护膝)。曲裾深衣能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避免走光。
  
  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藏有洛阳一带出土的汉代壁画、陶俑,观之可想汉代洛阳人的衣着方式: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犹如喇叭花,行不露足;男子经常出门,衣裳的下摆略微宽大一些,便于行走。
  
  《汉书》里说,汉代有个叫隽不疑的人熟读经典,恪守礼仪。高官暴胜之巡察州郡时,隽不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盛装打扮,登门拜访。暴胜之见他衣冠整齐,谈吐不凡,大为敬重,遂举荐他当官。
  
  褒、博,形容宽大。褒衣博带,意为着宽袍、系阔带,是古代读书人的标志性装束。
  
  类似的形容词还有峨冠博带,意为高帽子(头冠)、阔衣带,用以形容身穿礼服,衣着隆重。
  
  宽袍大袖,魏晋风度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奸臣董卓火烧洛阳城,魏、蜀、吴三国混战,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曹魏王朝,定都洛阳。之后又是一通混战,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建立西晋。
  
  天下大乱,衣裳也乱了,很多人不再规规矩矩地穿衣戴冠。“竹林七贤”一身反骨,宽袍大袖,披头散发,以夸张服饰对抗世俗,发泄对时代的不满,姿态狂狷。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洛城名士社团,成员有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人才华横溢,志趣相投,常在洛城的竹林里饮酒聚会,喝多了就袒胸露背,披头散发,光着脚乱跑,仰着头乱叫——美其名曰“长啸”。
  
  鲁迅先生认为,嵇康等魏晋名士好穿宽松衣裳,或与其服食五石散有关:吃药后皮肤易磨破,非穿宽袍大袖不可,看似飘逸,“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魏晋时期,洛城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流行服用五石散。五石散亦名寒食散,药性燥烈,吃药后全身发热,异常兴奋(名曰“石发”),必须吃冷食,饮温酒,洗冷水澡,穿宽松衣服,并不停地行走、呼喊,以发散药性,倘若处置不当会有性命之忧。
  
  据说,吃了五石散后皮肤变薄,搓澡像扒皮,不能常洗。不洗便生虱。《晋书》记载,晋代有个叫王猛的名士,“扪虱而言,旁若无人”,当众挠痒逮虱,高谈阔论。有人推测,他大概没少“嗑药”。
  
  嵇康也“嗑药”,身上也生虱子,穿宽袍大袖方便挠痒痒。
  
  史载,嵇康清高孤傲,淡泊名利。权臣司马昭想拉拢他,他屡屡推脱,宁肯窝在洛城的大树底下打铁,冷眼看世事。好友山涛推荐他做官,他公开发表《与山巨源绝交书》,声称自己本性疏懒,经常个把月不洗澡,身上生虱子,浑身痒,要是让他“裹以章服”,穿着官服去上朝,不如把他杀了。
  
  后来,有人诬告嵇康“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蔑视礼教,败坏风气。司马昭下令处死嵇康。
  
  行刑当日,天地失色,满城皆惊。三千名太学生义愤填膺,齐聚洛城,集体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嵇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在刑场上潇洒地弹了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戮。
  
  嵇康死了,以他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却得以传承。太学生们把嵇康奉为精神领袖、时代偶像,争相效仿“竹林七贤”的穿着打扮。嵇康等人爱穿的宽袍大袖,成了魏晋风度的注脚,演变为一个时代符号。
  
  其实,真名士自风流,穿衣是一种态度,无所谓时尚不时尚。

点赞(69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