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三藏,人们都会想到玄奘,其实唐三藏不止一位。三藏意为佛教经典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简称“三藏”。义净也是一位唐三藏。玄奘西行求法走陆路,义净则是走海路。他由海上丝绸之路回洛阳,走的就是隋唐大运河。
游西域,水路更好走
义净本姓张,唐代齐州(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童年即辞别双亲,剃度出家。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回国,二月初,唐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召见了他。这年义净11岁,正努力博览群籍,想必也听说了玄奘取经归来的消息,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粒种子。4年后,15岁的义净“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
法显是东晋高僧,公元399年从长安西行求法,14年游历30余国,去时走陆路,回时经海路;玄奘与义净同一朝代,只是早生了30多年,他往返印度皆循陆路。
等到义净西行之时,海路交通进一步畅达,从广州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波斯湾,有一条海路叫“广州通海夷道”。无论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是外国的香料,都可以在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上运输。经海路西行的中国僧人随之数量大增,义净便选了与两位偶像不同的渠道:往返皆走海路。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37岁的义净准备出发了。
刚到广州时,义净尚有数十个同伴,等到登船之日,其他人竟都打了退堂鼓:有人称母亲年老,自己不便远行;有人说要去江宁安养……只剩下义净及其门人善行。即便如此,义净也不改初心,“上将可凌师,匹士志难移”。
十一月的一天,义净带着善行登上了一艘海外商船。“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真是惊心动魄,但好在不到20天,他们就到了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孤勇者,拼命去求经
义净沿途游历,学习,其间善行患病,搭船回国,义净彻底成了一名“孤勇者”。他辗转来到东印度的南界耽摩立底(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塔姆卢克附近,古时位于恒河入海口),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位中国僧人大乘灯。
大乘灯是爱州(今越南清化)人,曾师从玄奘,比义净先到印度。义净在耽摩立底住了一年,进一步学习梵语。二人打算结伴前往玄奘扬名的那烂陀寺。耽摩立底离那烂陀寺不远,但路上不太平。他们等到一个机会,跟上了一支有几百人的商队。
不幸的是,义净半路生病,十分虚弱,他挣扎前行,但“五里终须百息”,结果“唯余单己,孤步险隘”,掉队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天快黑时,杀出一伙山贼,义净被洗劫一空,连身上的衣服也被抢了个干净。
在这令人绝望的时刻,他又想起一个传闻,说当地人如果捉到白皮肤的人,就会杀了祭天。他赶紧跳入泥坑,将浑身涂满泥浆,“以叶遮蔽,扶杖徐行”,夜里二更,终于追上同伴。
义净在那烂陀寺求经十载。回国途中,他又遇到“大劫贼”,险些丧命……
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义净已外出25年,足迹遍及30余国。他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广州,再沿隋唐大运河北上,抵达神都洛阳。他所带回的“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也经由大运河运到洛阳。
回洛阳,武则天亲迎
那是五月的一天,72岁的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迎接义净。
上东门是隋唐洛阳城的东城门之一,位于今瀍河区塔湾村南。因临近洛河,便于乘舟,这里也是人们迎来送往的地方。
武则天对义净礼敬有加,将他安置在洛阳城中的佛授记寺。洛阳各大寺院都派僧人前来迎接,他们列队举着幡幢与华盖、奏歌乐在前引导,队伍浩浩荡荡,观者人山人海。
义净在洛阳专心译经,与于阗僧实叉难陀等共译《华严经》,后又在洛阳大福先寺、长安西明寺等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共20部。武则天亲撰《圣教序》,标于经首。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义净在东都洛阳内道场译出《孔雀王经》,又在大福先寺译出《胜光天子》等4部。唐中宗亲撰《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亲御洛城西门,向百官宣示义净新译之经。自回国后,义净在洛阳居住9年有余。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义净圆寂于长安,其灵塔则建于“洛京龙门北之高冈”。义净最终与自己的两位偶像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
译经之余,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西行见闻;义净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讲到不少走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高僧,感兴趣者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