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是将门后,耕读于新安
近段时间,一位朋友总是莫名眩晕。她多处求治无果,最终选择中医针灸治疗,虽说扎针的时候有点儿疼,好在效果明显。
朋友对针灸的推崇,让我想起一个人,他就是被誉为针灸鼻祖的皇甫谧(mì)。
皇甫谧是东汉至魏晋时人,曾长期生活在洛阳新安。他中年时因患风痹症(即中风),开始以身试针,并著有《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一书,并流传后世。
据《晋书》记载,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祖籍安定朝那(一说今甘肃灵台,一说今宁夏彭阳)。东汉时期,皇甫家族出了多位名将,其中皇甫嵩官至太尉,死后被追封为骠骑将军,更是声名显赫。
皇甫谧是皇甫嵩的曾孙,生于公元215年。此时的东汉王朝已近尾声,皇甫家族风光不再。他的祖父当过县令,父亲则仅举孝廉,实力一代不如一代。
家道中落也就罢了,皇甫谧还早早没了母亲。他被过继给了叔父,来到洛阳新安生活。在这里,出身将门的他不喜读书,整天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直到20岁还游荡无度,以至于“人以为痴”,觉得他智商堪忧。
叔母任氏很疼爱皇甫谧,但见他如此鲁钝,也是恨铁不成钢。一次,皇甫谧得了瓜果,喜滋滋地捧来孝敬任氏,任氏叹道:“《孝经》里说,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你都20岁了,还这么不求上进,怎么能让我放心?再说了,修身笃学,是你自己受益,与我何干?”
皇甫谧对叔母十分孝顺,见到任氏伤心落泪,自己也深受触动。从此,他拜新安人席坦为师,开始发奋读书。
在读书这件事上,皇甫谧起步很晚,没能“赢在起跑线上”,可是一旦认准目标,他便坚持了一辈子,无论再苦再难,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晋书》里记载,因为家贫,皇甫谧下地耕田时,也会把书带在身边,抽空就读。积累多了,他便以著述为业,撰写了《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郡国志》等大批作品。清代时,李巨来在《书古文尚书冤词后》中曾赞他:“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
2 终日不释卷,屡屡拒征召
渐渐地,皇甫谧有了名气,有人劝他多方交友,留意仕途,但他拒绝了。在他看来,名利富贵都是过眼云烟,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最重要。
《晋书》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清楚地表明了皇甫谧的处世态度。
城阳太守梁柳和皇甫谧是姑表兄弟,两个人关系不错。梁柳即将赴任时,众人都劝皇甫谧设宴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为布衣时来我家,我迎送他都不出门,吃的也不过是咸菜而已。穷人不以酒肉为礼,如果我因他当了太守而改变,就是看重太守之职而轻视梁柳本人。这不是交友之道,我不能这样做。”
曹魏时期,皇甫谧曾被举孝廉,司马昭任相国时也征召他入朝为官,他一概拒绝。乡人认为他不识时务,也怕他得罪权贵,惹祸上身,不断劝他出仕。皇甫谧不胜其扰,特意作了《释劝》等文,告诉大家不必再劝,他绝对不会踏上仕途半步。
耳根清静了,他继续废寝忘食地读书著述,人们送他一个绰号“书淫”。有人担心他这样耗费心神,对身体损害太大,皇甫谧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死生有命,不是我能决定的。”
其实,皇甫谧人到中年,身体已非常羸弱。他不接受朝廷征召,主要借口就是健康状况不佳。
据《晋书》等记载,皇甫谧40岁时,因叔父的儿子已经成年,叔母也去世了,他便离开叔父家,“回到本宗”。在此之前,他便有了身体麻木、肌肉萎缩的症状,加上服用寒食散不当,身心备受折磨。最难熬的时候,他曾“叩刃欲自杀”,幸亏被叔母劝止了。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很多被征召的人都官居高位,“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皇甫谧不接受征召,当然不在此列。
晋武帝不死心,又多次下诏,催促皇甫谧出仕。皇甫谧无奈,只好上疏自称“草莽臣”,并详细叙述了自己的病情:“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最终,他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和尊重。
后来,皇甫谧又被朝廷举为贤良方正,他仍“不起”,并上疏向晋武帝借书看。晋武帝很够意思,当即送给他—车书,让他安心著述。
3 试针疗风痹,著成《甲乙经》
皇甫谧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医学界的地位,则是由《甲乙经》奠定的。这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皇甫谧也因此被后世誉为针灸鼻祖。
在《甲乙经·序》中,皇甫谧说:“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甘露是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256年至公元260年。当时,40多岁的皇甫谧饱受风痹和耳聋的困扰,苦不堪言。
为了给自己治病,皇甫谧遍览医书,开始学习针灸,并以身试针。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古代医书中的针灸内容多晦涩难懂,且“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强撑病体,选取《素问》《针经》《明堂》等医书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自身的治疗经验,完成了《甲乙经》这一“儒者之不能及”的针灸学专著。
《甲乙经》问世后,被历代医家奉为必修教材,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家。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对数百个穴位的介绍,还整理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唐代时,医家王焘就称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人从中受益。
皇甫谧虽然终生不仕,却享有极高的声望。公元280年前后,左思花10年心血创作的《三都赋》完成了,却得不到时人的重视。他听说“安定皇甫谧有高誉”,便带着《三都赋》前去拜访。皇甫谧看后称赏不已,还为其作序。这样一来,《三都赋》身价倍增,“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公元282年,68岁的皇甫谧走完了他特立独行的一生。临终前他交代儿子,要择不毛之地将自己俭礼薄葬,“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jī)《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