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拯,北宋孟州河阳(今焦作孟县)人,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真宗时官至宰相。公元1011年,冯拯被任命为西京(洛阳)留守。



  
  小小年纪就得赵普称赞
  
  冯拯发迹,得益于北宋开国名相赵普提携。《宋史》记载:“拯以书生谒赵普,普奇其状,曰:‘子富贵寿考,宜不下我。’”
  
  《东轩笔录》则称冯拯小时候就被赵普看好,他的父亲是赵普的管家。
  
  一日,赵普独坐房内,“拯年方十岁,弹雀于帘前”。赵普一来闲着没事,二来看小孩子可爱,就叫冯拯进屋,两个人说了一会儿话。
  
  冯拯的父亲听说儿子跟宰相聊在了一起,很是惶恐,急忙过来赔罪。
  
  赵普一笑,指着冯拯对冯父说:“我看你的这个孩子,日后必定成为贵人。”又指着自己的坐榻,说:“这孩子日后定会坐到我的位置。”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记载,赵普仅仅见了冯拯一面,没有交谈,便认为他不一般,“拯年少时,韩王(赵普曾封韩王)见之,问此为谁,其父对曰:‘某男也。’韩王奇其状貌,曰:‘此子何不使之读书?’其父遂使之就学。数年,举进士,韩王为之延誉,遂及第”。
  
  密奏寇准专权,致其被贬
  
  冯拯曾跟北宋另一名相寇准有过一斗,只不过当时寇准已经是副宰相,而他只是个小小的虞部员外郎。
  
  公元991年,因上书请立太子一事,冯拯惹恼了宋太宗,被贬到岭南。冯拯因在岭南表现突出,宋太宗准备将他召回做副宰相,但遭到寇准的反对,反对的原因,《宋史》曰“寇准素不悦拯”。“不悦”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两个人此前有矛盾。
  
  公元996年夏,宋太宗到汴京南郊祭祀天地,按照惯例,祭祀结束后要给官员加官晋爵。其中,冯拯被提拔为虞部员外郎,太常博士彭惟节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排序的时候,有关部门将冯拯排在了彭惟节前面,寇准一看,大怒,“虞部署位乃在屯田之上,于法何据”。
  
  寇准怒,冯拯也怒:“你凭什么时时处处打压我呀!”《涑水记闻》里称他给皇帝密奏:“寇准打压我,宰相吕端不敢主持正义,另一位副宰相张洎(jì)又是寇准的人。朝廷之事,大小都要寇准裁决……”
  
  宋太宗一看,大怒,寇准如此专权,如何了得?于是,宋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寇准被贬到了地方。
  
  冯拯的上升之路就此平坦,公元1005年,他当上了副宰相,5年后又被任命为宰相。
  
  在洛阳和隐士交朋友
  
  冯拯到洛阳任西京留守时53岁,身体有病。
  
  虽然是带病休养,但被任命为西京留守足见皇帝对冯拯的信任,因为不是谁都能做这个官的,这个官职“多由元老宿将或皇帝侍从亲信充任”。
  
  有一件事,能证明这种说法。冯拯西京留守任期满时,中书准备让相州知州张秉继任,却遭到宋真宗反对:“秉前在河南,物望颇轻,不可。”
  
  冯拯在洛阳的生活比较自在。“隐士石砒居洛阳之北邙山,冯拯侍中为留守。砒每骑驴直造侍中,见必拜之,饮酒至醉乃去。”
  
  石砒为何能得到冯拯的厚爱?《邵氏闻见录》记载:“砒好作诗,多道家语,有曰:‘结网蜘蛛翻仰肚,转枝啄木倒垂头。’意谓谋利者如此。又曰:‘蜗牛角上争闲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意谓好利者若此。”
  
  年过半百、疾病缠身的冯拯,估计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宦海生涯,喜欢上了清静无为的生活。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