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凡事总有解法,包括自己的心结。
  
  《智囊》中有一个发生在洛阳的故事。
  

  西汉武帝时期,洛阳有两家人结了梁子,整天打打杀杀,弄得四邻不安。城里有头有脸的士绅去调解了多次,都无功而返。此时有人想起了江湖上有名的大侠郭解(xiè),请他来帮助调停。



  
  有天深夜,郭解只身来到一家酒馆,将当事双方叫到一起。那两家人久闻大侠威名,未曾说话便已怯了三分。郭解略听经过,稍作评判,最后很谦虚地说:“看在我的薄面上,这事就此打住。中不中?”那两家人听了郭解的话,都看着眼前的地板,勉强答应了下来。郭解很高兴,端起酒碗,一仰头灌了下去,用手背抹抹嘴角,对他们说:“我听说之前洛阳的士绅为你们调解了多次,你们都不听,如今很感谢你们能听得我一句劝。其实,我又有何德何能去夺了那些士绅的功劳呢?”随后,他一抱拳,披上斗篷,出门旋身上马。月下,他手挽缰绳对站在马前的那两家人叮嘱道:“等我走了以后,你们再去找那些士绅来做一次调解吧!”言罢,他勒转马头,随即消失在夜幕里。
  
  郭解的智慧有两点:一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这一点他自己心知肚明。有影响力就有说服力,特别在众说纷纭、错综复杂的局面当中,有影响力的人能够快刀斩乱麻,一锤定音。二是把功劳送给士绅。此举很仗义,一来维护了当地士绅的权威,二来对善后的事情也好进一步斡旋,更显得仁义。
  
  当初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把难事摆平,好事退居其后。郭解的调解是难为之事,郭解的离去更是成人之美,这不就是“仁”吗?如果反过来,“利”字当头——多吃多占、计较钻营,少做懒做、知难而退,那不成了“奸”吗?明白了这个做人的道理,自己心里的那把“暗锁”,才能打开。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很能干,但他的子孙们守不住“家业”,导致北魏解体。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促使北魏解体的主要人物高欢的故事,敬请关注。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