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同感、爱与正义:从舍勒到努斯鲍姆
报告时间:2025年2月28日 周五 19:00-21:00
报告人:张浩军
报告地点: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210室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哲学系
报告人简介:张浩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2011—2012)、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2014—2015)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东亚哲学杂志》(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主编(之一)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经典现象学、分析现象学、同感理论等。著作有《同感、他人与道德:从现象学的观点看》《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胡塞尔逻辑学思想研究》,译作有《论移情问题》《胡塞尔的逻辑学》《观物如实:一种知觉理论》《现象学导论》等,主编教材《西方文明通论》,在Husserl Studies、《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报告内容简介:马克斯·舍勒对以近代道德感哲学为代表的旧同情伦理学的批判旨在表明,将道德建立在同情(实则为共感/同感/移情)的基础上是错误的,唯有爱才是道德的基础;爱与同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主动的、自发的,后者是被动的、反应性的;前者为后者奠基;只有建立在自发的爱的基础上的同情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而无爱的同情只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和伪善。迈克尔·斯洛特基于移情关怀建构了情感主义的规范伦理学,试图将移情关怀从伦理道德领域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为权利的正当性和社会正义奠定基础。玛莎·努斯鲍姆一方面同意斯洛特的观点,认为同情(或移情关怀)不仅是一种伦理情感,而且是一种政治情感或公共情感,通过培育和扩展同情有助于实现社会团结和正义(甚至国际正义);另一方面同意舍勒的观点,认为爱先于同情(或移情关怀),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想象力的移情是由爱滋养的,只有以爱为基础的移情才可能真正实现包容和关怀,进而实现社会正义。斯洛特基于情感主义立场将移情关怀(同情)看作社会正义的普遍基础,努斯鲍姆反对这种极端立场,认为同情(移情关怀)永远都不应成为法律和政策的一种未经批判的基础,而应该始终处于与种种原则和一般道德规范的对话中,唯此,才能防止同情退化为一种宗派主义、利己主义的工具,使其真正成为实现爱和正义的有效途径。质言之,情感基础主义不可取,爱、同情或移情不是道德和正义的充分条件,而只可能是一种必要条件(较强的意义上)或相关性条件(较弱的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