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16展厅开幕,国内8省27家文博机构的260余件(套)精品文物集中亮相,系统展示数千年中华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其中,来自洛阳的青铜礼器和伊川徐阳墓地出土文物备受关注。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此后被历代沿袭传承。如今,这些陈列在博物馆内的青铜鼎、青铜簋(guǐ)、编钟、编磬、玉器等,就是中华礼乐文明的见证者。现场,来自洛阳博物馆的白懋(mào)父铜簋引发不少游客围观。白懋父铜簋于1964年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口径18.9厘米,通高14.1厘米,口沿下饰云雷纹、涡纹组成的兽面,腹饰竖棱纹,这种纹样是西周早期较为流行的形式,簋腹底墨书“白懋父”三字,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白懋父,即卫康叔(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之子康伯髦,曾率驻守洛阳的殷八师“征东夷”“北征”。
来自伊川徐阳墓地的编钟、编磬,则为文化融合提供“证据”。徐阳墓地位于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是由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墓葬群,这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戎人遗存。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这个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在保留自身习俗的同时,不断向中原先进的礼乐文化看齐,主动融入华夏文明。徐阳墓地出土的编钟、石磬等文物,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反映出陆浑戎上层贵族对于华夏礼乐文化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