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晋末年的大动乱,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的政权,是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最长、最强有力的政权。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其母李夫人为汉族士族李惠之女。他三岁丧母,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冯太后也汉族人,是“十六国”之一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汉文化造诣很深,拓跋宏幼年登基为帝,由冯太后代行皇权,治理朝政。在祖母的教育下,拓跋宏刻苦学习并加以践行。

河洛地区的中心城市洛阳,是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又接近南方,政治地位、文化传统、地理条件都很优越。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摆脱了贵族传统保守势力的影响,汉化改革的范围更广泛、进程更迅速了。

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内容主要有:一、禁穿胡服。二、改定郊祀宗庙礼,采用汉家帝王祭祀天地的礼仪,圜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祭天皇大帝和五方上帝。三、禁鲜卑语,改用汉族语言。四、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诏令鲜卑族的 118个姓氏统统改为汉姓,共改得 114 个汉姓。如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叱李氏改姓李氏等。至于皇族拓跋氏,孝文帝下诏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土为黄色,据各色之中,万物之元也,宜改元姓。他率先作出榜样,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元宏。五、改变籍贯,从平城迁居洛阳者,全部籍贯改为洛阳。六、定士族大姓,姓氏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最贵,与汉族高门四姓卢、崔、郑、王相当。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减少了民族间的矛盾,使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共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相互影响,逐渐趋于一致,从而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刘庆柱先生指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河洛地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集中反映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从'长城地带’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徙都洛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发展的政治、文化格局,从华夏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河洛地区被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北魏王朝所认同,河洛文化也成为多民族形成的'国族’--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鲜卑人统治的北魏王朝徙都河洛地区,无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河洛文化论衡·序》)

“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内涵广博、深刻的概念,一般的阐释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一个民族一般具备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等。1899 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使用了“民族”一词;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遂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智慧勤劳,酷爱自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构成了东方文明体系的核心和主流,为整个人类社会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2009年10月20日,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和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来自北京、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福建、广东等 20 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 500 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 180 余篇。研讨会达成了多项共识,集中了这些共识的《纪要》指出:“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包括伏羲、女娲、燧人、炎帝、黄帝、祝融、共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嫘祖、仓颉等,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发轫者,大都出自或主要活动于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可以说,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洛故土。”

朱绍侯教授说,“河洛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居住在河洛区域内,或指居住在河洛文化圈范围内的人”,“台湾人对由福建迁居台湾、而祖籍在河南的人,称为'河洛人’或'河洛郎’”,“居住在河洛文化圈内的河南人,皆称为河洛人”。(《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

炎黄二族主要生活、活动在以洛阳、河洛为核心的中原大地,他们就是早期的河洛人(河洛郎)。早期的河洛人是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人群,从这层意义上说,全球范围内的炎黄子孙、华裔华胄,包括客家人、闽南人、台湾人,都可以、都应该称作河洛人(河洛郎)。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说将洛阳定位为“中华民族圣地”,应该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