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龙,不能不提龙王。龙王是龙族的领袖,掌管五湖四海,兴云布雨,法力无边。洛阳民间大大小小的龙王庙不计其数,多与祈雨求福有关。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王是阴晴不定的“两面派”,亦正亦邪:心情好时,它呼风唤雨降甘霖,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是心情不好,它便兴风作浪,水漫金山,闹得人间翻江倒海,不得安宁。老百姓对龙王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敬着你,但绝不惯着你!
  
  神龙布雨,大吉大利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龙神、神龙,是龙王的雏形。
  
  东汉《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变幻莫测,近乎神灵。
  
  农耕时代,河洛先民逐水而居,看天吃饭,认知有限。每逢天旱无雨,庄稼枯死,众人无计可施,便向神灵祈雨。中华龙的形象起源,无论是图腾假说、动物假说,还是闪电假说、龙星假说,譬如说龙的原型是蛇、雷电、星宿等,多少都与雨、水相关。
  
  洛阳汉画艺术博物馆的《神龙布雨》画像砖拓片,展现了古人祈雨的场景。布雨的“神龙”似是应龙——一种会飞的神龙,能呼风唤雨。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可见应龙降雨的本事自古深入人心。《山海经》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遇到旱灾,扮成应龙的样子向上天祈雨,有求必应。
  
  古人认为,人间有灾情是因人类行为不端,冒犯了神灵,所以带头祈雨的往往是一方父母官,甚至是执掌江山的帝王。
  
  《水经注》引《长沙耆旧传》记载,东汉时期,“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洛阳令祝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
  
  这大概是汉顺帝年间的事儿。当时中原大旱,皇帝“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然而没用。
  
  洛阳令祝良忧国忧民,把人间的罪责都揽到自己头上,顶着毒日头,在庭院里裸身暴晒,虔诚祈雨。说来也怪,老天爷不给皇帝面子,却给他面子,天降及时雨,化解了旱情。
  
  京城百姓感动不已,作《洛阳人为祝良歌》:“天久不雨,烝民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而下。”
  
  也不知祝良祈雨的对象是不是龙王——“龙王”一词是东汉往后才有的,洛阳乃东汉都城,又是佛教圣地,东汉洛阳令向龙王祈雨,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王”一词源自佛教。虽然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但“龙王”这个概念并非本土产物,而是在东汉时期随佛经从古印度传入中原的。
  
  宋《云麓漫钞》有云:“《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在“龙王”诞生之前,中国人祭祀的水神是河伯,自打有了龙王,河伯就“退居二线”了。
  
  汉明帝派人到古印度取经求佛,东汉都城洛阳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原。
  
  佛经中的神兽那伽(naga音译),长身无足,半人半蛇,居住在水下宫殿里,能呼风唤雨。那伽皈依佛教,成了护法神——“天龙八部”中的龙众,“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为佛祖沐浴净身,且“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这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龙颇相似,于是,人们将其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更具本土特色的龙王形象。
  
  佛家有龙王,道家也不遑多让。在道教传说中,龙本是通天的神兽、神仙的坐骑,后来亦升级为龙王。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井、泉、池、沼,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王驻守。
  
  唐宋往后,帝王们竞相下诏祭祀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王信仰愈加流行,龙王庙随处可见: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的龙王庙、偃师区府店镇西口孜村的龙王庙、宜阳县白杨镇的九龙庙……个个历史悠久,各有动人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王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要数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他们龙头人身,身份尊贵,居住在华丽的水底宫殿里,统领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呼风唤雨,各显神通。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写道,孙悟空潜入海底,“借”走了东海龙王的镇海神器——如意金箍棒,书中唤作“天河定底神珍铁”,大闹天宫无敌手。
  
  龙宫有如此神器,龙王的实力不可小觑。
  
  福佑苍生,有求必应
  
  龙一旦受封为“龙王”,便须肩负起兴云布雨的职责,造福人间。
  
  旧时,每逢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乡民便到龙王庙烧香祈愿,祈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帝王的祈雨仪式更为隆重。《太平广记》记载,唐玄宗曾让“画圣”吴道子“图写镜龙,以赐法善”。叶法善是个道士,擅长求雨。皇帝把吴道子画的神龙图赐给他,就像把好文具奖给学霸一样。
  
  倘若龙王不显灵,那就莫怪大伙儿不客气了。乡民会把不作为的龙王抬出龙王庙,在烈日下暴晒龙王像,直到天降大雨方才罢休。
  
  《唐语林》《太平广记》等古籍记载,某年大旱,唐代官员黎干“造土龙,悉召城中巫觋舞于龙所”,黎大人和巫师一起在龙王庙前跳大神祈雨,无奈龙王不显灵,“观者骇笑,弥月不雨”。皇帝听了都替他尴尬,索性“命毁土龙,罢祈雨”,减膳节用,听天由命。说来也怪,龙王敬酒不吃吃罚酒,“既而霪雨”,天降甘霖。
  
  古人甚至还会鞭打蝾螈求雨。蝾螈又名火蜥蜴、守宫、蛇医,民间说它是龙王的亲戚。《酉阳杂俎》记载:“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枚,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闹处。瓮前后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以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瓮,不得少辍。”这样就会下雨。
  
  龙王喜怒无常,欺软怕硬,人们对其既有敬畏、祈求,也有反抗、制衡。在《西游记》中,西海龙王的三太子犯了天条,变成白龙马,被唐僧骑着到西天取经赎罪。在神话故事《哪吒闹海》中,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兴风作浪,为非作歹,被哪吒抽了龙筋。
  
  洛阳民俗博物馆有清代马王爷木雕。在道教神话中,东海龙王连年下雨,搞得民间洪水泛滥,马王爷为民出头,找龙王说理,龙王不知道马王爷长几只眼,出言不逊,暴脾气的马王爷竟杀了东海龙王。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龙王若不能造福苍生,那还不如虫。

点赞(403)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