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瑞(公元1496年—公元1561年),字维贤,河南宜阳人,曾为兵部尚书,人称“王尚书”。他忠于职守,深受百姓爱戴。
王邦瑞家境贫困,十二三岁还没有入私塾读书。他每天打柴之后,都要到私塾门口听学生们读书,很晚才回家。有一次,王邦瑞正倚在私塾门旁的石狮上,全神贯注地听先生讲课,只听先生问道:“哪家的孩子?在这里干什么?”王邦瑞微微一笑道:“听读。”先生道:“你能听出点什么?”王邦瑞顺口背诵了两段经文。先生听后道:“你这样聪明,为何不上学呢?”王邦瑞听了,一声不响地低下头,慢吞吞地说:“家里穷,爹不让我来。”先生见他衣衫褴褛,便不再多问了。之后,先生找到他的父母商量,收他做了学生。
王邦瑞18岁中举人,当时山东盗匪兴起,他向知府上呈剿寇的14条策略,深受知府器重。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他考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德州、滁州、宾州知州,又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兵部尚书等要职。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王邦瑞任宁夏巡抚。为防御胡虏,他提出18条意见,皇帝大喜,发布诏令依此执行。其间,他还主持兴修水利,引黄灌溉,造福一方。他亲自实地踏查,制订方案,指挥开挖水渠。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建造王邦瑞铜像一座。
整治营务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发生“庚戌之变”,鞑靼入侵,逼进怀柔,兵部尚书丁汝夔(kuí)执行严嵩“拒战自守”政策,兵败被杀。皇帝命王邦瑞为兵部尚书,前去抗敌。他将部队布置于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一举击退了鞑靼的进犯,保证了京师的安全。他还下令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鞑靼军的百姓。
“庚戌之变”平息之后,王邦瑞请求奖惩将士们的功过,并且疏浚九门壕沟,世宗允许。他见军营制度长期废弛,上疏极言团营之弊。世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遂罢十二团营,恢复三大营建制。他还上疏:“宦官典兵为自古以来之大害,尽撤宦官监军。”世宗也同意了。因前编修赵时春、工部主事申旞通晓军事,他请求将二人改至兵部任职,协理京营事务。不久后,世宗因所召兵部尚书翁万达迟迟未至,于是命王邦瑞接任兵部尚书。
直言敢谏
王邦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触及奸党利益,因此屡受诬陷。仇鸾在朝中想任用亲信,王邦瑞上疏:“朝廷改换将帅,必须采纳公卿的意见,由陛下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来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屈从仇鸾的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世宗看后非常不高兴,仇鸾也因此憎恨王邦瑞。适逢王邦瑞又上疏陈述剿抚大计,世宗于是下诏将其免职,让他以普通官吏的身份办理事务。数日后,他在大计(官吏考核)时被除名。
王邦瑞离职后,仇鸾更加专横,又与内阁首辅严嵩争宠失和,终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被陆炳揭其私及不轨之事,在被革职后忧惧而死。世宗在此后逐渐思念王邦瑞。
朝中忠臣联名上疏,“要戎政重振,非邦瑞不可”。世宗也知他刚正耿介,遂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下诏令其官复原职。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王邦瑞卒于任。王邦瑞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傅,谥曰襄毅,皇帝派人护丧归葬于洛阳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