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岁的王书品自幼跟随祖父、伯父学习金银铜锤锻工艺。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大胆尝试把人物肖像制作成铜浮雕作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2011年,王书品坚守多年的金属铜锤锻工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被确立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之后,王书品又有了新的想法:利用这一独特工艺,将历史中与河洛文化有深厚渊源的名人做成浮雕铜像,用另一种方式宣传河洛文化。于是,他开始挑选那些有代表性的河洛名人。
    制作人物肖像铜浮雕需要准确的“蓝本”,为此,王书品下了不少功夫。他请教文史专家,多次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查阅资料,终于找到人物“蓝本”——《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并确定将老子、孔子等25位历史名人作为创作对象。

    王书品说,人物雕像不但要把握好“形”的塑造,更重要的是“神”的塑造,作品的传神程度与创作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反复揣摩,王书品对即将锻造的人物有了独到的见解。在创作中,他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作品,并用创新的手法让雕像形神兼备。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