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始祖王子晋
  

  王子晋,字子乔,周灵王之子。周灵王,姬姓,名泄心,是东周第十一代君主。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周简王去世后,周灵王继位,在位27年。周灵王有二子:长子王子晋、次子王子贵。


  


      王子晋出生时,仙乐琅琅,五彩霞飞,异香满室,三日不绝,宫人称异。灵王宠爱之,立其为太子。王子晋饱读诗书,尤好音律。灵王命巧匠,琢碧玉为笙,以赐王子晋。王子晋吹之,声如凤鸣,音色清越,响彻天际。

  
  青年时期,王子晋常独游于伊、洛之滨。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诗乐不闻,干戈不息。王子晋厌倦了这兵乱之世,他想找一块净土去悟天地间的大道。于是,他辞去了太子之位,跟随浮丘公隐居于嵩山修道。
  
  修道多年,王子晋大彻大悟,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他传语家人,七月七日晚在缑氏山等待。缑氏山,又称缑山,在今偃师区府店镇府南村,东邻太室山,南望少室山,风光秀丽,草木葱郁,泉水飞流。
  
  至期果见王子晋立于缑氏山巅。此时的太子,羽冠鹤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奏乐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宫商协调,皇皇悦耳。王子晋抬手谢家人而去。
  
  缑山明月,从此意味着清新脱俗。后来,武则天来此,在明月清风里,写下了《太子升仙记》的名篇。乾隆皇帝慕王子晋之名,也来到这里,感慨不已,作诗说:孜孜治国,无暇学道,但使民情欢愉,就是我的阆苑,青芊麦色就是我的芝田。
  
  缑山明月,无疑留下了一段佳话。缑山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缑山明月”被列入偃师八景。
  
  周灵王卒,王子贵继位,是为周景王。周景王封王子晋的儿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由于这支王姓来自姬姓,因此其后世的总堂号为绍姬堂。
  
  王氏的归洛与南渡
  
  王子晋的后裔,从王宗敬起,世袭东周王室司徒之职。王氏在洛阳也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王氏归秦。
  
  王子晋第十八代孙王翦,成为秦国名将,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城,又灭掉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
  
  王贲之子王离,秦国上将军,参加过秦灭六国之战,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与章邯一起统率秦军与起义军作战,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死于乱军之中。
  
  王离有两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王元初为临淄令,为避项羽追杀,携弟王威迁于琅琊,为琅琊王氏之始祖。琅琊,是山东东南部的古地名。王威的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
  
  在两汉时期,琅琊王氏代有名人。琅琊王氏作为一个门阀士族,是从王祥、王览开始的。王祥(公元184年—268年),王子晋第三十二代孙,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祥于东汉末年隐居二十年,在曹魏时期,先后任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后,拜太保,进封睢陵公,食邑一千六百户。
  
  王祥的封地,在洛阳城西南的孝水流域。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公,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孝水。因此,孝水,又名王祥河。王祥带全族迁居于此。王祥有子五个,皆入朝为官。
  
  王览(公元206年―278年),是王祥的异母弟,魏晋时期,先后出任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等。王览有六子,皆为朝中高官。王览有孙二十余个,最著名的是王导、王敦。
  
  王导(公元276年―339年),少时入洛阳太学读书,与司马懿曾孙司马睿是同学,结成挚友。司马睿袭琅琊王后,王导入司马睿幕府。当时,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王敦(公元266年―324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导的堂兄,历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出任青、扬二州刺史。
  
  永嘉元年九月,王导、王敦带王氏族人,跟随司马睿,从洛阳渡江南下,到达建邺。在王导、王敦辅佐下,司马睿优遇当地士族,平定华轶、杜弢叛乱,经过一番经营,得以立足江左。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亡,次年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
  
  由于对司马睿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皇室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司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开闽三王”与客家王氏
  
  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刘宋建立,南朝开始。其后萧齐、萧梁、南陈三朝相继而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南陈,南朝结束。
  
  南朝时期,琅琊王氏还拥有很大的影响力。齐梁的一代儒学宗师王俭,诗人王融、王籍、王褒等在当时都很有声望,但是在整个南朝,琅琊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陈灭亡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前朝士族被历史所抛弃。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末年,“开闽三王”的出现,使琅琊王氏重新崛起。“开闽三王”,是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据《开闽王氏总谱》记载,他们是王导的第十六代孙。
  
  当时,天下大乱,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趁机起兵,带领军队攻入福建。次年,攻克泉州,其后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建立闽国。“开闽三王”在世时,治闽四十一载,广施德政,保境安民,经略闽疆。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荣景象。“开闽三王”还致力于拓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开闽三王”的后裔,繁衍成东南王氏大族,成为客家王氏的主流,并播迁到我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各地。现举例如下。
  
  新加坡王秀南主编的《王姓开族立姓百世谱》说,广东增城县(今广州增城区)棠村和东莞厚街两支客家王氏,共同的始迁祖王泰,是王审知第十五世孙,原居于福建莆田龙开巷。他宦游广东,止于增城棠村,娶妻叶氏,生一子王颙,后世子孙繁衍,科甲冠于全邑,人称“王氏增城棠村派”。王泰后游东莞,见厚街风土之美,因定居焉,娶妻许氏,生二子:次芳、次春,子孙繁衍,文重于世,富甲一方,世称之为“王氏东莞厚街派”。
  
  增城客家王氏众多,可能来源有多支,这里王氏围龙屋也很多。王氏大寨围龙屋,建造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坐落在增城正果镇银场村的一个四面青山环绕、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里,占地达350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近百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围龙内有三级平台,既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生活空间,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形围龙。远观俯瞰,颇有金阶列鼎、虎踞龙盘之势。王氏祖堂,位于中间一级平台,为典型的客家“一厅一井两耳”布局。上厅是祖堂,供奉祖先灵位,下厅、横巷和两侧耳房是民居。这上下三级平台的近百个房间,就是过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繁衍生息的场所,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
  
  客家王氏在海外名人众多,比如《王姓开族立姓百世谱》的主编王秀南,是从福建迁到新加坡的客家人,成为东南亚华文教育家。他是王子晋的第八十代孙,是“开闽三王”的后裔,曾担任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副主席。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