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2012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邙山附近发现一处明代家族墓,出土的墓志显示,这是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及其家族成员的墓地。
  
  近日,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专家编著的《明沈应时家族墓地》一书出版,这是对该墓地的全面报告与综合研究。沈应时是个怎样的人?来听听本书主要编著者、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业恒的解读——
  
  “沈应时,字子易,河南卫人。”“沈应时,明南京工部尚书,墓在府城北十里北邙山之麓。”这是《河南通志》中关于沈应时的记载,与沈应时墓志内容及墓地所在位置相吻合。

  


  明代河南卫即如今的洛阳,所以,沈应时是洛阳人。根据墓志和文献记载,沈应时在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考取进士,入朝为官。他刚正不阿,政绩卓著,能文能武,为官清正廉明。彼时,正值大奸臣严嵩擅政,初入官场的沈应时不可避免地与其展开对抗。
  
  《河南通志》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备兵海上,值严嵩私人赵文华为总督,侵军储数十万,事败,嵩嘱从宽,应时勘报务尽法,触嵩怒,迁凉州参议……”严嵩的亲信赵文华贪污军饷,数额巨大,事情败露后,严嵩打点应酬,叮嘱从宽处理,但是沈应时不畏强权,请求对赵文华依法严办。正因此事,为官不久的沈应时,得罪了权倾朝野的严嵩,被遣至凉州为官。
  
  “能先机料敌,敌不敢犯,既抚西夏,于敖忽洞、小松山、白城子,屡以捷闻,累擢户部侍郎。”凉州地处边境,经常被侵扰,沈应时却总能比敌人抢先一步谋划,致使敌人不敢来犯。在大大小小战役中,沈应时屡屡取得胜利,并凭此军功回到京城,当上了户部侍郎。
  
  不过,回到京城的沈应时,在政治上依然不攀附权贵,在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官场上堪称“清流”。他也因此受到排挤,被遣至南京任工部尚书。然而,仅仅一年多后,他就申请辞官,回到老家洛阳。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死后朝廷打算任命沈应时为首辅,“然天不假年,同年病逝于洛阳”。这一年,沈应时因为夫人离世而伤心,62岁郁郁而终,魂归北邙。
  
  沈应时的婚姻,也是古代士大夫婚姻的典范。他的夫人叫李累,被御赐“淑人”封号,17岁与沈应时结为连理,“共微贱”“宦游始终”,夫妻和睦。结婚42年,沈应时对其始终如一,以致李氏去世后,他自感“茕茕无依”。
  
  这处家族墓地出土了大量陶俑及日常生活用具,尤其是在沈应时墓中发现的明代官员出行仪仗俑,是近年洛阳地区明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为研究洛阳地区明代葬俗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