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平,字处均,洛阳人,生活在北周和隋时期。他相貌英俊,器宇轩昂;他勤奋好学,精通儒学;他仗义执言,不畏强权,任度支尚书和工部尚书期间,亲民爱民,对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职责不畏强权
  
  北周末期,长孙平与杨坚同朝为官。当时,北周已处于灭亡前期,皇帝柔弱,官吏贪婪,民不聊生。他和杨坚常常对政局发表意见,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老百姓已盼望北周这个“太阳”落山了,我们该如何?
  
  此时,淮河以南地区,发生叛乱事件,而镇守寿阳(今安徽寿阳)的大将贺若弼不积极平叛,且对杨坚为相不满。贺若弼性格刚强,狂悖而傲慢,认为天下无人可超过自己。杨坚对他极为不满,就派长孙平赴寿州,宣布撤销其刺史、驻军统领的职务。
  
  长孙平接到授命后便立刻出发了,到寿州宣布杨坚的命令,不料贺大怒,将命令撒碎,大喊:“杨坚并非皇帝,无权撤我的职!”长孙平当即命令手下将贺捆绑,押赴京城长安,交杨坚处置。贺若弼乃将门虎子,人脉极盛,捆绑此人很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但长孙平不畏强权,尽职尽责,令人敬佩。
  
  安百姓多有作为
  
  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后,将长孙平调任度支尚书。这一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管理,责任重大。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全国不少地方遭受水旱灾害,山东、河北一带尤为严重。百姓缺粮,饿殍遍野。长孙平下令开仓救济,但仓储太少,不足以解灾民之需。他一方面从别省调粮,令地方官员深入农户,进行调查、协调,并要求他们亲自耕种,化解矛盾;另一方面,他倡导兴修水利,加强对各省河流的治理。经过他的努力,隋初全国安定,避免了动乱。
  
  几年之后,长孙平调任工部尚书。这个职务主管城建及维修等重大建设项目。他大力支持大建筑师宇文恺的工作,修长安旧城、建陵园、引水入长安、建大明空……使长安成为世界最大的都市。
  
  敢担当仗义执言
  
  长孙平在工部尚书任上时,朝中发生一件大事:大都督邴绍恶言攻击朝廷,说朝廷用人唯亲,胡乱作为,劳民伤财,如此下去,国去必不长久。这些话传到杨坚那里,他勃然大怒,下旨将邴绍逮捕,并决定杀掉。
  
  消息传到了长孙平耳朵里,他急忙对文帝说:“邴绍的话,只是别人传言,并无真凭实据,如此定罪,是否草率?他心直口快,但对陛下忠心。”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山岳藏疾,所以成其大;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臣不胜志愿,愿陛下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文帝听了这番话,认为有理,下旨放了邴绍,并说,“今后有关诽谤朝廷的话,不必上报,也不再追究”。此后,长孙平在朝廷中威望更高了。
  
  善调解巧妙用计
  
  突厥族本已归顺隋朝,边境也安定了几年,不料,这个族中的两个头目——达头可汗和都兹可汗产生分歧,两方准备兵戎相见,这对突厥和隋朝均不利。文帝派长孙平去调解。长孙平到突厥后,分别接见了这两个头目,劝他们以和为贵。同时,他还陈述利害得失,并表明隋朝的态度:决不袖手旁观,姑息肇事者。如此恩威并举,两可汗终于欣然和解,并送给长孙平绢100匹,以示感谢。
  
  晚年的长孙平被派往相州。此地民风不好,长孙平常常深入民间,敦促百姓勤于耕耘,劝解乡里要互相关爱。由于生产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经济小事产生的纠纷少了,淳朴的乡风逐渐形成。

点赞(615)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