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约公元645年—约公元708年),字必简,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他职位不高,且被贬两次,唯文坛成就突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世代官宦才思敏捷
  
  西晋大将军杜预是杜审言的先祖。杜预死后名列文、武两庙,为中国历史之唯一。从兹而后,杜家世代为官,如杜甫所言“奉儒守官”,家教严格。杜审言幼年即开始诵读儒家经典,且苦练书法,成为同辈人中之佼佼者。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步入仕途,但他官运不通,一直充任县丞、县尉等小官。当县丞时,因恃才傲物得罪权贵,被贬至吉州任司户参军。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时,他任洛阳丞。此时武则天正在清理李唐重臣及亲李唐势力,在京城设铜匦(guǐ检举箱),号召人人检举,即使举报不实,也可不受责罚;且任用酷吏周兴、来君臣,此二人生性凶恶,捕风捉影,严刑拷问迫害无辜,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面对这一形势,杜审言为自保,有意亲近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因此在武则天时期,他虽未升官,但保住了官位。武则天暮年,宰相张柬之等带兵杀死二张,逼武则天退位,李显(唐中宗)再登皇位,改周为唐。形式的变化,是杜审言始料未及的,因他有依附二张的经历,被流放到峰州,再次受到打击,但不久被召回,因其诗才超群,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
  
  “文章四友”中杜审言诗才最好,他对五言律诗贡献最大,现存的二十八首五言律诗中,除第一首失粘(对仗有失)外,其余完全合乎近体诗(唐人称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的标准,说他开律诗之先河并不为过,他的孙子杜甫曾一再说:“吾祖诗冠古。”此言并非夸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作诗缘情朴素自然
  
  南北朝后期,诗人往往作诗矫情,为文做作,初唐时诗风大变,转为自然高古,杜审言顺应潮流和唐人审美观的变化,写诗总是因情而发,情真意切、对仗工整。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因思乡情切,写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公式。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此诗将江南春的清秀景色与思乡情怀融合为一,显得极为高华雄伟,三四句生动地写出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
  
  杜审言在流放峰州时,途中写一首《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这首七言绝句用对比手法,写出被流放南去的他,不如北流的湘江。以物喻人,朴素自然。
  
  杜审言苦读《诗经》《离骚》、建安七子之诗,达到均可背诵的地步,王粲的诗对他影响最大。而形成律诗,又要下大功夫,比如押韵、对仗、平仄等,杜审言均极力为之,他的五言律诗,工整、精密、流畅,写景、抒情均为当时一流。他写洛阳的诗句特别多,如:“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他任国子监主簿期间,进行彻底反思,淡泊名利,学习先祖杜预晚年读书为学的精神,并谆谆教育学生,努力成为贤人。
  
  他死后葬于洛阳首阳山先祖杜预墓侧。过了100余年,杜甫的遗骨也归葬这里,与祖父杜审言相伴。

点赞(616)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