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不高不时髦(北魏风云录)
导语:洛阳已是全国闻名的汉服打卡地。牡丹花开时节,满街的汉服小姐姐争奇斗艳,恍如从不同朝代穿越而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洛阳已是全国闻名的汉服打卡地。牡丹花开时节,满街的汉服小姐姐争奇斗艳,恍如从不同朝代穿越而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若想扮成北魏时期的小姐姐,那可得注意了,发型一定要够高够夸张,高耸入云,气势逼人(参照王城公园牡丹仙子像同款发型),那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人该有的排面儿!
  
  牡丹仙子啥发型
  
  北魏时期的发型,继承了晋代美发界的浮夸风尚,追求高大上。洛阳博物馆展出的北魏陶俑,无论男女,无论民族,发型大都高高梳起。
  
  这跟北魏推行的汉化政策有关。
  
  一千多年前,北魏孝文帝率领鲜卑族迁都洛阳,从服装到语言全面汉化,掀起了一场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史诗级革命。
  
  民风民俗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发型上。
  
  本来,鲜卑人喜欢编辫子,男人编独辫,女人编一头民族风小辫。北方风沙大,发辫不易被风吹乱,也不用天天梳理,只要能忍得住头痒,个把月不洗头也没关系,省事儿又省水。
  
  孝文帝欣赏汉族文化,命胡人向汉人看齐,穿汉服,梳汉族发型。
  
  汉人的发型那可是太花哨了!尤其是女子发式,高、危、耸,技术含量很高。
  
  史载,魏晋时期的中原女子爱梳双丫髻、飞天髻、十字髻、灵蛇髻、螺髻等。
  
  王城公园里的牡丹仙子雕像,梳的是双丫髻,貌似头顶两个圆环。
  
  飞天髻比双丫髻还多一个环。
  
  双丫髻、飞天髻是在灵蛇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相传,灵蛇髻是洛神的人物原型——三国时期的大美女甄宓所创。甄宓把头发梳到头顶拧成环状,今天这样拧,明天那样拧,宛如灵蛇,变化万千,曹操、曹丕、曹植这父子三人都被她迷得神魂颠倒。
  
  螺髻形似螺蛳壳。据说这种发式跟佛教有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梳的就是螺髻。
  
  十字髻是将顶部头发盘成十字形,再用余发在头两侧盘成环形,下垂至肩,用簪梳固定,独特庄重。
  
  想梳个像样的北魏发型,非得勤学苦练才行。
  
  借个“头”用用
  
  双丫髻、飞天髻等都有视觉拉长奇效,梳个牡丹仙子同款发型,矮个子也能瞬间显高。问题是好看的发型都挺难弄。
  
  史书里说,旁人学甄宓梳灵蛇髻,费尽心思,“十不得其一二”。
  
  富家千金、贵族太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闲着无事,固然可以花半天工夫,让丫鬟伺候自个儿梳头,但各人的发质、发量千差万别,若先天条件不足,巧手也未必能梳出好发式。
  
  咋整?戴假发。
  
  当时的贵族女子喜欢戴假发套,“女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假发套售价不菲,寻常人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囊中羞涩,买不起,又想赶时髦,便找有条件的好闺蜜借假发套。
  
  史书里是这么写的,这些女人“自号无头,就人借头”——借你的假发用用,说成借你的头用用,听起来略惊悚。
  

 


  送你一顶高帽
  
  北魏女人喜欢梳高髻、戴假发套,北魏男人则喜欢戴高帽。
  
  古人管戴高帽子叫“重戴”:先用幞(音同福)头(一种黑色的包头巾)包住头发,再在幞头上加冠或帽子。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汉人戴帽为了显示身份地位,不是谁想戴就能戴的。
  
  《舆服志》记载,四五千年前,河洛先人就模仿鸟兽的冠毛、头角,造出了各种头饰。与黄帝血战过的蚩尤,头上戴着角一样的帽子。这时的帽子只裹住顶部发髻,古人管它叫“头衣”。
  
  头衣主要有冠、冕、弁(音同变)、帻(音同责)4种。冠的影响最大。《国语》中说:“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无冠无尊严,冠戴好了叫衣冠楚楚,戴不好就成了衣冠禽兽。
  
  戴冠乃贵族特权,起初只有“士”以上的“官二代”才能戴。贵族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普通人不能戴冠,只能戴一种用包头巾做的便帽——帻。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民穿汉服,鲜卑贵族男子开始学汉人束发加冠戴高帽。
  
  隋唐往后,帽子的特殊含义逐渐淡化,官员戴乌纱帽,读书人戴书生帽,北魏胡人御寒所戴的皮帽也逐渐流行中原。然而有身份的男人依旧喜欢戴高帽。于是,古人把阿谀奉承之流拍马屁的行为称之为“送高帽”。人贵有自知之明,看着高未必真的高,发型可以凑合,“高帽”不可乱戴。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