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人馋的是啥吃食
导语:洛阳人爱吃,懂吃,会吃,吃嘴精多,倒逼出了满城风味美食:既有本地知名的水席、牛肉汤、羊肉汤、丸子汤、牡丹饼,也有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派菜系。

  洛阳人爱吃,懂吃,会吃,吃嘴精多,倒逼出了满城风味美食:既有本地知名的水席、牛肉汤、羊肉汤、丸子汤、牡丹饼,也有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派菜系。
  
  今天撸串儿,明天涮火锅,后天吃叉烧,吃遍洛阳城,天天不重样,老吃家儿也得道一声“得劲儿!”
  
  洛阳人食谱颇广,肠胃犹如铁打,“胡吃海塞”也不怕。这种饮食习惯由来已久,北魏吃嘴精可以作证。
  
  谁不让吃跟谁急
  
  洛阳地处华夏之中,古往今来,帝王将相轮番登场,贩夫走卒南来北往,各地饮食流派跟洛阳本土饮食碰撞交融,形成了河洛地区庞杂兼容的饮食文化。
  
  北魏孝文帝统一中原、迁都洛阳后,南北饮食文化也在洛阳交汇:迁居洛阳的胡人,带来了北方游牧民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粗放派饮食;来洛阳讨生活的南方人,带来了江南的精细派饮食。
  
  一开始,洛阳上流圈子受鲜卑贵族的饮食偏好影响,喜欢吃羊肉、喝酪浆,而江南则流行喝茶、吃鱼虾。
  
  中原人嫌南方人装模作样,饮食瞎讲究,百般嘲讽。《洛阳伽蓝记》里说,北魏晚期,南梁陈庆之拥护北魏北海王元颢(音同号)杀回洛阳称帝。陈庆之才到洛阳就生病了。术士杨元慎作法为其治病,含了一口水喷在他身上,念道“吴人之鬼……菰稗为饭,茗饮作浆”,气得老陈趴在枕上直哼哼。
  
  南齐的王肃投效北魏,来洛阳做官,起初仍保持着旧时的饮食习惯,饿了吃鲫鱼羹,渴了喝茶。有人见王肃举止风雅,也学着他的样子饮茶。彭城王认为此举很土气,翻着白眼骂:“你们不爱高贵的皇家饮食,偏学这种不入流的东西,实乃不分香臭!”
  
  甭管贵族怎么说,好吃家儿对美味自有追求。学南方人喝茶的洛阳人越来越多,有人甚至品出了海鲜、河鲜的好滋味——北魏洛阳城南有鱼鳖市场,鲜鱼价格比牛羊肉还贵。
  
  后来,高傲的北魏贵族也逐渐被南方美食征服了。当时有道菜叫鳢鱼脯(乌鱼干儿)是这么做的:秋季以咸汤灌鱼腹,拿竹条穿起,十条一串,挂在屋檐下,开春取五脏加醋浸渍,味道鲜美,王公贵族都好这一口。
  
  更有意思的是王肃,他原本不喜欢羊肉,然而入乡随俗,没来洛阳多少年,就被本地人同化了,一顿饭能吃好多羊肉,谁不让吃跟谁急。
  
  分你一份烤肉吃
  
  烧烤在北魏洛阳城也很流行。
  
  有种跳丸炙,做起来费时费力:把十斤羊肉、十斤猪肉混切成细丝,加生姜、橘皮、藏瓜、葱白合捣,攥成肉丸,烤至半熟,再丢进肉羹煮,吃起来很是鲜美,再费劲也值了。
  
  中国烧烤历史悠久,早在北魏之前,贵族们就很会吃烤肉。《周礼》记载,周代宫廷菜肴周八珍用到了煎、烤、炸、蒸等多种烹饪方法。周八珍包括炮豚、梼珍等八种美食。炮豚类似烤乳猪。梼珍也是烤肉,食材取自牛、羊、麋、鹿等动物的里脊肉,烤之前要反复捶打,去其筋腱,口感更好。
  
  东汉往后,烧烤更是大行其道。汉代画像石上刻有古人烤肉的场景。老洛阳饮食文化博物馆里有从汉代墓葬里挖出来的烧烤炉(明器),炉上架着两根钎,各穿了五只蝉——墓主显然是个吃嘴精,死了还惦记着撸串儿。
  
  古时贵族食不厌精,看似普通的烤肉,做起来颇费工夫,一般人没机会品尝。
  
  西晋时期,有个叫顾荣的权贵参加宴会,发现一个用人想吃烤肉,便把自己的烤肉分给他。后来,京城洛阳大乱,顾荣南渡逃难,有个神秘人一直沿途护送,数次帮他脱险。顾荣一问才知,此人就是当年托他的福吃到烤肉的用人。成语“顾荣施炙”便由此来。
  
  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烧烤方式更成熟了。北魏《齐民要术》介绍了数百种菜点,酱、腌、蒸、煮、煎、炸、炙、烩、熘、炒、熬样样俱全。
  


  前文提到的跳丸炙,是把肉丸子先烤后炖,很有北魏特色。此外,北魏美食还有猪蹄酸羹、胡麻羹、瓠叶羹、笋鸭羹,以及炸面筋、煮面筋等。
  
  面筋是素食,北魏佛教盛行,洛阳僧尼如云,面筋的诞生或与佛教徒吃素有关。僧尼根据洛阳本地气候特点及饮食习惯素菜荤做,招待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大施主。炸面筋与现在流行的烤面筋异曲同工,大概是烤肉的替代物,以解嘴馋。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