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京洛二十载 千古留丰碑(河洛典故)
导语:在世人眼中,玄奘天资聪颖,丰神俊朗,是著名的佛学家,也是伟大的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千古一人”,风光无限。然而,当他冒死踏上西行之路,何尝不是凭着一腔孤勇?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洛阳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这里是最早的中国,也是无数古人激扬青春、建功立业的地方。
  
  当古人的青春遇到洛阳,会碰撞出怎样非凡的历史火花?
  
  玄奘出家净土寺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不知为何,最近很火的《孤勇者》这首歌,总让我想起一个人——玄奘。
  
  在世人眼中,玄奘天资聪颖,丰神俊朗,是著名的佛学家,也是伟大的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千古一人”,风光无限。然而,当他冒死踏上西行之路,何尝不是凭着一腔孤勇?当他屡屡请求归洛而不得,何尝没有“对峙过绝望”?
  
  许多人看过《西游记》,会将玄奘与“唐僧”画等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据《旧唐书》《续高僧传》等记载,玄奘俗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属洛阳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祖父陈康、父亲陈慧(一作惠)都是饱学之士,母亲宋氏也出身名门,为洛州长史宋钦之女。
  
  生于儒学世家,玄奘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5岁丧母,10岁丧父,小小年纪就没了双亲,只好到洛阳净土寺投靠二兄陈素。
  
  陈素早年出家,法名长捷,擅长讲经说法,当时已颇有名气。玄奘跟着他学习佛经,13岁时便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从而被破格剃度,入了佛门。当时是隋大业年间,玄奘的出家地为“东都净土道场”。
  
  玄奘兄弟先后在洛阳净土寺出家,那么,洛阳净土寺在什么地方?
  
  近年来,伊川、巩义都有声音,称当地的净土寺为玄奘出家地。然而,据学者徐金星、郭绍林等考证,这两地的净土寺要么建于唐代,要么得名于唐代,均晚于玄奘的出家时间,且远离京洛,不可能是玄奘的出家地。
  
  玄奘出家的洛阳净土寺,又称洛州净土寺、东都净土寺,遗址在今洛龙区李楼镇楼村东侧。据清人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记载,它始建于北魏,唐时迁至毓材坊(在今瀍河区),武周时改大云寺,唐武宗会昌年间被废。
  
  当时,隋炀帝尊崇佛教,在洛阳建了四座皇家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慧日道场的景法师、严法师是其中的佼佼者,玄奘听他们讲《涅槃经》《摄大乘论》等,进步很快。
  
  可惜,隋朝末年,洛阳成了各方争夺的战场,净土寺也不再是一片净土。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19岁的玄奘与长捷离开洛阳,西行避乱。
  


  西行求法无所惧
  
  玄奘兄弟先到了长安,想在这里继续佛学事业。可是,唐王朝初建,百废待兴,长安城中连一个讲经的地方都找不到。失望之余,他们得知蜀地远离战火,原来在洛阳的高僧宝暹(xiān)、道基等都到四川讲学去了,便立即离开长安,奔赴成都。
  
  长捷在洛阳早有盛名,到成都后依然忙着讲经说法,玄奘则随宝暹、道基等人学习佛经。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21岁的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从此有了度牒,也可以独立讲经了。
  
  很快,玄奘在成都的声望就赶上了长捷,他们被称为“陈门双骥”,受到时人赞誉。玄奘对这样的成就并不满足,24岁那年,他独自离开成都,到各地访求名师去了。
  
  那几年,玄奘的足迹遍及荆州、扬州、苏州及安阳、赵州等地。他拜谒高僧,学习了多部佛教经典,也研究了佛教各派的学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再次来到长安。
  
  这时候,长安的佛教已兴盛起来。高僧称玄奘为“佛门千里驹”,对他寄予厚望,宰相萧瑀还想请他当庄严寺的住持,但他拒绝了。在玄奘看来,由于梵文翻译及宗派纷争等问题,很多佛经已面目全非,自己若想“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就必须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求取真经”。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召集了一些同伴,向朝廷上表要求西行,朝廷不准。没有官方发放的“过所”(即通关文牒,相当于现在的护照),人们不能私自出境,否则就是偷渡,要被治重罪。
  
  慢慢地,同伴都散了,只有玄奘还在等。当年秋天,机会终于来了。因为长安遭受了大面积的霜、雹灾害,庄稼歉收,唐太宗下诏让百姓“随丰四出”,即外出逃荒。28岁的玄奘便混在四散逃荒的人群中,离开长安,孤身踏上了西行的漫漫征途。
  
  这一路,他历尽千辛万苦,多次身陷绝境,最终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留学5年,之后又周游印度。当地僧众景仰他的人品学识,戒日王还为他召开了曲女城辩法大会,玄奘的名气越来越大。
  
  人们希望他留在印度。然而,玄奘已完成西行使命,他义无反顾地回国了。
  
  “千古一人”树丰碑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载誉归国,并带回了大量的印度佛经及佛像、舍利等。二月初,唐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召见了他,“君臣相见甚欢”,聊得几乎忘记了时间。
  
  见玄奘谈吐高雅、见识不凡,唐太宗遂问:“法师有如此才学,何不还俗做官,辅佐朝廷?”
  
  玄奘不愿还俗,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翻译佛经。他委婉地向唐太宗提出:“我的家乡缑氏东南有少林寺,是南北朝时菩提达摩翻译佛经的地方。我想去那里译经,以利国家,还望陛下允准。”
  
  对玄奘到少林寺译经的请求,唐太宗拒绝了。他说:“法师立志译经,也是好事,但不必到少林寺。长安弘福寺后有禅院,十分清静,法师可在那里住下。译经需要的一切,朝廷都会安排好的。”
  
  玄奘无奈,一个月后回到长安弘福寺,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为满足唐太宗了解西域的愿望,他先口授了自己的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出,就是《大唐西域记》一书。
  
  这部书共12卷10多万字,记载了玄奘在西域亲历的110个国家和听说的28个国家,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相当于当时西域的一部百科全书。
  
  从19世纪开始,《大唐西域记》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也成了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中国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唐王朝给了玄奘很高的荣誉,只是长安事务繁杂,玄奘只想回家乡安心译经。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他随唐高宗来到洛阳,停留了约一年时间,其间还为父母迁了墓地。不过,当他请求将译经场所放到少林寺时,唐高宗也拒绝了。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被誉为“法门之领袖”的玄奘在铜川玉华宫圆寂,时年65岁。他一生以极高的水准翻译了75部佛经计1300多万字,还将道教经典《道德经》等译成了梵文。可以说,在人类的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是一位“孤勇者”,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