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
导语:姚燧(公元1238年至公元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曲作家,也是理学家、教育家,清人辑有《牧庵集》。姚燧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他为官清正廉洁。

 

  姚燧(公元1238年至公元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曲作家,也是理学家、教育家,清人辑有《牧庵集》。姚燧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他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重视教育。
  
  师从当时大儒
  
  姚燧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其伯父姚枢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
  
  姚燧三岁那年父母亡故,被姚枢收养。姚枢十分注重对姚燧的教育,对幼年的姚燧非常关心,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为姚枢撰写的碑文中,姚燧曾云:“燧三岁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在姚枢的指导下,他学习了《小学》《四书》等。
  
  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境内)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元代大儒、著名理学家许衡。十八岁时,他在长安正式拜许衡为师,学习理学。姚燧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从许衡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许衡等的影响下,姚燧前期主要以理学者的面目出现,他文学思想中的理学因素和许衡有很大关系,这也影响到他的创作。
  
  诗文、散曲皆有成就
  
  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50卷,诗词文赋共689篇。这个刊本到明代末期已经十分罕见,今存《牧庵集》36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比元刊本篇目较少。
  
  今存姚燧诗有147首,以古诗成就为高,《清明日陪诗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写得颇有气势,《京师病中》六首则写得感情浓郁、深挚委婉,是元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姚燧的文章有一些个性的和特殊的表现。他的不少碑志文刻画清晰、形象生动,具有传记文学的特色;而序记文则多写得变化多姿、文笔流畅、洒脱优美,更富有文学性,如《序牡丹》说洛阳、西安、燕京、郑州等地所植牡丹,品种繁多,株茎高低不同,花朵单复互异,其花大者广径八寸,有所谓千叶状元红者,尤为名贵,文字生动活泼。
  
  姚燧的散曲也极有影响,是元曲发展初期的本色派代表之一。他的散曲,形式上浅显明白、浑厚质朴,风格上生动通俗,内容多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姚燧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其文章气势宏大,非常受时人推崇,王公贵族、文人贤士皆以能得到他的文章为荣。不仅文章写得好,姚燧还有其文学理论,他提倡文章要以理服人,反对艰涩空洞,文要切实。
  
  为官廉洁清正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起,姚燧三度入蜀为官,皆有嘉绩。至元十七年,他升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其间,他明察暗访,对过去的大案要案重新审查,发现不少冤假错案,皆使之得以纠正。同时,他还注重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对贫困之人予以赈济,因此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爱戴。
  
  仕途经历使姚燧看到当时官僚的腐败黑暗,也使他认识到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巨大破坏,他深深体味到当时民众所处的苦难境地。他的诗,有些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苇叹》《江溆渔舟图》《发舟青神县》等,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累、身受饥寒寄予无限的同情。
  
  姚燧为官30余年,或在中央,或在地方,均能清正廉洁,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为民解困,注重教育,深受百姓称赞。
  
  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九月十六日,姚燧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