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银
导语:   “四十年来,认认真真做了一件事情;我一直都在努力奔跑,做一名时代的追梦人。”2月11日上午,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如此感叹。
   “四十年来,认认真真做了一件事情;我一直都在努力奔跑,做一名时代的追梦人。”2月11日上午,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如此感叹。
  
  匠心四十载,不悔梦归处,朱恒银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凭借不懈奋斗,从一名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
  
  又有谁曾想到,这位和蔼而平凡的花甲老人,竟是刚刚走进央视,2018年度的“大国工匠”获得者,他的身后是一大串闪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不服输,由“工”磨砺成“匠”
  
  “1976年,朱恒银从农村被招工来到313地质队,干的是钻探工。钻探很艰苦,一身泥浆,两手油污,一年四季工作在荒凉的大山茂林中。为此,部分年轻人看到这条件就背起行李走了。”回忆起40年前的那段岁月,已退休的老同事李延平历历在目。
  
  钻探看似简单,但操作钻机却非易事。钻进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的岩层、断层、溶洞以及流沙等地质结构,能否钻得深且钻得快,就要看手上有没有真功夫。
  
  “我18岁参加工作,身体单薄,只能先从搬钻杆、打泥浆的小工做起。由于文化程度低,学习操作规程和钻探工艺比其他人更困难,但我不认输。”朱恒银说起当年事,记忆犹新。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1978年,朱恒银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他学以致用,研制设计出“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两项发明。
  
  “朱恒银当时是钻探项目技术负责人,低调谦逊、话语较少,喜欢针对钻具和钻探工艺动脑子,一些钻具经过他的改良,钻探效率提高好多倍,他是我们眼中的能人。”曾经的钻机班组同事刘长江说起这事,还忍不住赞叹。
  
  初尝甜头的朱恒银,钻探科研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他率先建立了3000米深部岩心钻探工艺技术体系,突破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一系列技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地质勘查领域多项空白。
  
  “朱恒银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他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家,值得每一位职工好好学习。”313地质队队长王松根动情地说。
  
  勇探索,铸就安徽地质“神兵”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行业调整,地勘单位进入了发展的低谷。计划经济的地勘任务逐年减少,地勘单位面临生存危机。
  
  “人均工资200元,有时还发不出工资,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职工选择了转行或跳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提起往事,313地质队纪委书记彭海辉唏嘘不已。
  
  地质钻探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扭转困境?在思考和实践中,朱恒银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咬定钻探专业技术不动摇,利用钻探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并占领钻探新的市场领域。
  
  “在朱恒银的带领下,转变观念,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钻机负责人蔡正水说:“那时,我们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在施工中,打出了特色品牌。”
  
  向市场要效益,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在此期间,朱恒银带领着团队一边抓施工一边搞科研,先后承担了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主持承担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基岩标的施工。
  
  “核心技术靠钱买不回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最让朱恒银难忘的是2003年7月2日,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现场,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面临威胁。糟糕的是,外请的一支施工队伍抢险失利。此时,朱恒银接到了求援电话,险情就是命令,他带领技术人员火速参加抢险,冒高温战酷暑,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密切合作,经过十个昼夜紧张施工高精尖,“攻深找盲”建奇功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迎来了新一轮地质找矿。朱恒银清醒地意识到“攻深找盲、摸底探边”是时下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而深部钻探验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他充分发挥自身的钻探技术优势,积极申报《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于2008年10月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签订了由他主持承担的合同项目,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成为安徽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深部找矿科研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和主持人,朱恒银深感责任重大。探矿负责人张文生说:“朱恒银的办公室里除手提途行箱外,还摆放着工作服、安全帽、深筒胶鞋等装备,这些物品都是为了出行方便,一但野外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得第一时间赶到。”
  
  苦心人,天不负。该项目最终成功研发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强的岩心钻探装备,解决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无合适设备可用”问题;研发了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及系列取心机具,解决了我国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无可靠机具可选”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深部地质岩心钻探工艺方法,填补了我国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无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的空白。创新成果分别获得2010年、2012年、2015年全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
  
  该项目成果曾应用于汶川、赣州、霍邱、宣城等全国50余个大型及特大型矿区深部地质找矿、国家科学钻探、海洋地质钻探,多次刷新全国地质找矿钻探孔深纪录,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唯进步,不止步。近年来,朱恒银不仅承担了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还把目光瞄准新型清洁能源勘探开发,为积极寻找隐伏矿,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新能源勘探等方面发挥作用。,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朱恒银率领的这支特钻处队伍因此被上海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传帮带,“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当中,形成共振效应才是关键。”朱恒银常常感叹。
  
  近年来,313地质队工会以全国劳模朱恒银为带头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把一批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凝聚起来,带动职工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发挥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朱恒银亲手培养破格晋升了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余人,研究生多人,钻探机班长20余人。目前,朱恒银领衔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荣誉,但是愧对家人太多。年轻时,妻子在巢湖带孩子,我在大山坚守;现在,孙子在合肥,虽距离不远,但还是没有时间抱抱他,我相信家人会理解的……”朱恒银这样说道。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