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路:见证礼乐制度确立 承载隋唐丝路盛景
导语:在洛阳,有这样一条道路,它的名字穿越3000多年,见证了礼乐制度的确立和丝绸之路的繁盛,它就是定鼎路——周公营建洛邑,成王定鼎中原。

  开栏语
  
  一砖一瓦有故事,一街一路诉历史。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许多道路名称也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路名就像一张张名片、一条条索引,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即日起,本报开设《洛阳路名故事》专栏,向您讲述现今洛阳城市路名中蕴含着的诸多文化印记和历史故事。

 

  
  在洛阳,有这样一条道路,它的名字穿越3000多年,见证了礼乐制度的确立和丝绸之路的繁盛,它就是定鼎路。
  
  周公营建洛邑,成王定鼎中原
  
  “定鼎”二字语出《左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郏鄏就是指洛阳,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成王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召公从丰镐(今西安)出发,一路东行。早春的景色虽然秀丽,他却无心欣赏,因为在他身上有一项重担——为国家勘察新的都城,《尚书·召诰》将这次任务称为“相宅”。
  
  三月,周召公到达了洛河以北、邙山以南的肥沃盆地,这里也是周武王姬发当年心仪的建都之地。不久之后,周公旦也来到这里,在盛大的祭祀仪式之后,周朝统治者向殷商贵族后裔和各诸侯国的首领宣布营建成周洛邑的命令,揭开了大规模营建新都洛邑的序幕。
  
  经过紧张施工,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建成。
  
  相传,禹曾经铸有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重宝,洛邑建成之后,周成王把象征着王权的九鼎放在洛邑,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此后“鼎”便成为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称定都为“定鼎”,这也是定鼎路名字最早的由来。
  
  从定鼎到问鼎,见证春秋时期风云激荡
  
  定鼎洛邑之后,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guǐ),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礼乐制度开始确立。
  
  2015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在伊川县徐阳村发掘了一组春秋时期贵族墓地,他们将出土实物和史料对比,基本确定这些墓地的主人属于陆浑戎。陆浑戎是西戎的一支,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抵御楚国北进,将陆浑戎迁到今天的伊川县、嵩县一带。
  
  随着楚国日益强大,觊觎中原的他们一直想要搬掉陆浑戎这块“绊脚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战胜了陆浑戎,之后又在洛阳城南的洛河岸边举行阅兵式。周天子派大臣王孙满前去劳师,楚庄王见了王孙满直接就问九鼎的轻重大小,意欲取而代之。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也自觉实力不够,最终知难而退,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典故。
  
  建国门改名定鼎门,致敬成王迁都之举
  
  应天门巍峨庄严,天堂、明堂华丽秀美,走在今天的定鼎路上,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盛唐的磅礴大气。
  
  从应天门向南再走5公里,就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定鼎门。唐时,唐帝国统治者将洛阳城的正南门由建国门改名定鼎门,致敬周成王迁都洛邑的之举。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被废弃。
  
  这500多年时间里,洛阳长期是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各国使臣从定鼎门进入洛阳城,远远望着高耸入云的天堂、明堂,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定鼎门见证了东西方密切往来的盛景。门前留下了宽90米的唐代路面,上面分布着密集的车辙印、人脚印、骆驼蹄印等。驼铃悠悠,蹄印犹在。定鼎门的繁盛始终和这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紧密相连,“定鼎”一词也被永久记录在古都洛阳的文化字典当中。(洛阳日报记者 潘立阁 陈曦)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