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学堂:说说“令堂”
导语:5月10日是母亲节。亲友寒暄,提及母亲,直接说“我妈”“你妈”略显唐突,有文化的人会以“家母”或“家慈”称呼自己的母亲,以“令堂”尊称别人的母亲:“多日不见,令堂可好呀?”

  5月10日是母亲节。亲友寒暄,提及母亲,直接说“我妈”“你妈”略显唐突,有文化的人会以“家母”或“家慈”称呼自己的母亲,以“令堂”尊称别人的母亲:“多日不见,令堂可好呀?”
  
  “家母”“家慈”好理解。中国人有深厚的家庭情结,母亲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妇,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是慈爱的象征。在洛阳生活多年的唐代诗人孟郊,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曾作《游子吟》,感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何要称呼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呢?
  
  《现代汉语词典》注解, “令”有美好之意,乃敬辞,可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譬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等。
  
  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跟古人的居住习惯有关。
  
  古时候,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般是家里最为高大宽敞的地方。父母是一家之主,“常坐高堂”,因此古人尊称父母为“高堂”。
  
  《仪礼》中记载:“妇洗在北堂。”意思是主妇在北堂盥洗起居,故而古人用“北堂”指代母亲的住处。游子出门远行时,往往会在北堂的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缓解母亲惦念游子的忧愁。
  
  孟郊还写过一首诗,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的母亲终日倚门盼望游子归来,令人动容。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参加科举考试,屡试屡败,一度灰心丧气,对未来失去信心。是母亲始终信任他,不断地鼓励他,让他燃起希望,有了继续拼搏的勇气。
  
  他46岁时,“奉母命”第三次应试,中了进士。他51岁时,“奉母命”到洛阳参加官员选拔考核,终于出人头地,当上县尉,把母亲接到身边同住。
  
  尝尽世态炎凉,更觉母爱可贵——那首妇孺皆知的《游子吟》,便是孟郊当官后迎接母亲时写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祝福天下母亲吉祥如意,万事顺心!祝福“令堂”一生平安,身体健康!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