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园
导语: 李绿园(公元1707年—公元1790年),原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亦号碧圃老人,清代文学家,长篇古典小说《歧路灯》的作者,祖籍新安县北冶镇马行沟村。

 

  李绿园(公元1707年—公元1790年),原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亦号碧圃老人,清代文学家,长篇古典小说《歧路灯》的作者,祖籍新安县北冶镇马行沟村。
  
  科举不得志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绿园考中丙辰恩科举人。到40岁时,他三次赴京应试,都名落孙山,这是他的终身之憾,在《歧路灯》第七十七回中,他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休说什么科副榜用不的,就是什么科举人也用不的,都是些半截子功名,不满人意的前程。”最后一次科考后,他留京谋职,当了3年教师。
  
  50岁以后,李绿园开始了他“舟车海内”的游宦生活,他到过黔、蜀、吴、楚、齐、鲁、幽、燕等地,长江上下、运河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他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做了一任知县,达到了他仕宦之途的高峰。在短短一年的知县任中,他留下了很好的政声。道光本《印江县志·官师志卷五》记载:“李海观,号绿园。能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
  
  教子有得失
  
  李绿园有四子,长子李葂、次子李蘧(qú)、三子李范、四子李葛。在对子孙的教育方面,他既吞咽过长子李葂失教的苦果,又品尝过次子李蘧读书成材的甘甜。
  
  李绿园青壮年时忙于求取功名,对长子李葂疏于管教,致使其殴人致残被判充军陕州,后又转至开封服刑。李葂先于李绿园四年死于开封,他的三子李范也染上了嗜赌的恶习,这成为李绿园一生悔恨的事。
  
  与长子李葂相反,次子李蘧是李绿园的荣耀。李蘧是李家科场和仕途颇为得志的一位,他在某种程度上圆了李绿园的功名梦。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李蘧考中进士,后历任吏部员外郎、江西督粮道、江南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等职。
  
  可以说在李蘧和李葂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李绿园家庭教育的得与失、荣与辱。李绿园祖上和他自己都有学、教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育问题上,李绿园拥有充分的发言权,他创作的81条《家训谆言》,以“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等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的行为。
  
  撰写《歧路灯》
  
  李绿园最受世人关注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歧路灯》。《歧路灯》的创作大概始于1748年,中间因“舟车海内”一度辍笔,1777年才在新安县完稿,历时近30年。小说一共108回,60多万字,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的生活,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同为清代文坛上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
  
  《歧路灯》以清乾隆时期的太平盛世为时代背景,反映盛世背后隐藏的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小说以富家子弟谭绍闻如何由一个败家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为主要线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教育危机的严重性,为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为误入歧途的青年指出了指路明灯。
  
  小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青少年堕落的四大原因:家庭教育不当,教师素质不高,社会交往不慎,个人意志不坚。小说概括出了古今青少年失足犯罪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代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歧路灯》开创了我国教育题材古典小说的先河。李绿园在小说中劝诫世人教子要严、延师要正、交友要慎,堪称封建时代教育子弟的指路明灯。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李绿园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 编: 471934
电子邮箱: hlxc.2008@163.com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 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
豫ICP备10005974

星辰微博

星辰微博